连续几日,由于演员、歌手陈小春的一条微博,“橙色书包”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在网络掀起刷屏狂潮。这个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公益捐助项目,却在进入公众视野后,引发网友和儿童权益保护专家的争议。
连续几日,由于演员、歌手陈小春的一条微博,“橙色书包”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在网络掀起刷屏狂潮。这个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公益捐助项目,却在进入公众视野后,引发网友和儿童权益保护专家的争议。
听障儿童易发生交通事故,“橙色书包”保护他们出行安全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对世界有独特的认知,有丰富的色彩表达能力。他们用眼睛记录下所有的阳光和彩虹......他们是听障儿童。据悉,我国6岁以下的听障儿童有13.7万人,每年仅新生听障儿童就多达2万人。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数字都比较惊人。
由于,这些儿童听力存在障碍,在大的公共交通环境中事实上处于弱势状态,他们不能准确感知从远处开来汽车的速度和距离,无法准确地分辨是否有来车等情况,在交通出行中危险极大。如统计数据所言,全国每年约有25000名中小学生在交通事故中伤亡。“橙色书包”公益计划,旨在为适龄听障儿童捐赠带有特殊标识的橙色书包,引发大众对听障儿童交通安全的关注,保护他们出行安全。
“橙色书包”表达的是一种关爱而非歧视
“橙色书包”网络走红后,对于“橙色书包”是否会让听障儿童被标签化的问题,网上议论也是褒贬不一。支持方认为,“橙色书包”具有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减少因听力障碍造成的儿童交通意外伤害的作用。但也正是这一点,让反对者认为,如此标签化,会让听障儿童受到区别对待,从而造成其心理负担,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
现在一些人思考问题总是有意无意地绝对化。所谓“造成其心理负担,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有这种可能,但概率较小,而更大的可能是,大家意识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进而会有更多人去帮助他们。任何一个有着特殊需要的人群都需要特殊的辅助工具。残疾人需要轮椅,送他们轮椅就不能称之为标签化;腿瘸之人需要拐杖,岂能说送他们拐杖就是歧视?
所以说,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橙色书包确实满足了听障儿童的特殊需求。这种善意的标识不能等同于标签,这不是在给听障儿童贴标签,也不是在搞特殊化,表达的是一种关爱而非歧视。
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不必急于否认其价值
一枚硬币总有两面,任何事情都有利弊。“橙色书包”并不完美,但可以为听障儿童带来一个有明显帮助性的标识,或许其带来的关注和争议可以引导社会迈出关注听障儿童权益的重要一步。从这点而言,社会还需对此多一点等待的耐心和方式转变进步的空间。作为一种仍处于尝试与试验当中的公益行动,社会还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不必急于否认其价值。
( 责任编辑: 吴梦莉 )
小编总结
社会的关爱不仅仅是需要一次公益活动,解决听障人群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是需要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单单要靠国家的救助,更多的是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