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闻> 正文

谣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 具有高度“贴近性”

2018.07.26 09:58 2049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其实,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

谣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 具有高度“贴近性”

“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强调:热柠檬可杀癌细胞!”6月初,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的母亲在家人微信群里转发了一条养生帖,称热柠檬水只杀癌细胞,甚至说这是医药领域有效治疗癌症的最新进展,被证明能够挽救所有类型的癌症患者。养生帖还特别提醒“转发十份给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条生命将会被挽救回来。”

“如果热柠檬水这么管用,那医生可以下岗了!”性格耿直的刘女士在微信群里没好气地怼了一句。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所谓“热柠檬水可杀癌细胞”的养生帖有几个版本,比如热苦瓜水抗癌、热鸭梨水能抗癌,等等。养生帖除了把“柠檬”替换成了“苦瓜”、“鸭梨”,其余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而且都打着“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的旗号。

事实上,就职于陆军总医院血液科的陈惠仁教授不堪其扰,曾专门发表辟谣声明:“所谓‘热柠檬可杀癌细胞’的网文,系有人假冒我的名义所为,所配发的肖像照也不是我本人,请大家不要相信!”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千万记住桃子不能与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刘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隔几天父母就会给她发一些类似“善意提醒”的文章。

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全市防汛紧急电视电话会议,晚上开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1998年那么大洪水)……出行千万注意安全。”7月2日,在四川成都上大学的小王手机里弹出一条妈妈发来的微信,并千叮咛万嘱咐。这条帖子之后被辟谣了。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类似“全市(省)召开防汛紧急会议”的谣言前几年便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多发季节,而且很多内容一样,只是把时间、地点简单替换了而已。

“那几天,不少人在朋友圈转发暴雨的信息,其中不少谣言也夹杂其中。”小王说,比如“成都绕城高速双流北被淹没,出行请绕行”“德阳火车站广场被淹,注意安全”等图片,就是几年前的旧闻,通过修改拼接,当作现场图传播。

传谣心态:朋友圈虚拟“熟人社会” 亲友宁可信其有而转发

不少网友表示,面对“提醒式”谣言,实在不知该如何应对,尤其很多是长辈出于关心转来的:“我说是谣言,我妈就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姨刚在群里转了《小龙虾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国人还被蒙在鼓里!》,我就扔了一条《全世界的小龙虾都被我们吃了?这锅不背,但也不会停下吃》”“我曾经也尝试辟谣,但他们视而不见。”……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

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危害不小,为何这类谣言一再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疯转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是以“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

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一位孩子在外地工作的母亲告诉记者,今年1月,不少人受到了流感“侵袭”,网上也流传出许多相关谣言,比如“此次的流感堪比当年的SARS”等。一看到类似网帖,非常担心孩子,就赶紧转发给孩子,也来不及去辨别消息真假。

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另外,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造谣动机:或追求刺激,或用流量换收益

编造提醒、体贴式谣言的背后动机到底是什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

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一位自媒体公号运营者揭秘:当下,部分自媒体与广告商之间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阅读量和粉丝数高,会有广告商找上门。一些自媒体利用公众对生命健康、公共事件等问题的关注,将部分谣言穿上“养生”、“公共安全”等外衣,以吸引更多的阅读量和粉丝量。自媒体账号有了关注度,广告便会接踵而至,形成了依靠制造“关心式”谣言来赚关注、博眼球的盈利模式。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公众号或微博账号在推送此类谣言的顶部或底部有时会有贴片广告,甚至读者阅读及转发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

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还有一些属于恶搞。比如每年高考,有人就开始在朋友圈里丢准考证。警方提示,所谓联系电话可能是恶作剧,电话主人和造谣者有矛盾,有些号码甚至有可能是“吸费电话”,若回拨并按提示音操作,很可能会被扣除话费。

治理措施:网监部门把好关,网络平台“站好岗”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

大量伪科学信息在网络平台传播,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性判断,不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可以鼓励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佰佰安全网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 责任编辑: 慕丹萍 )

展开剩余全文 收起剩余全文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谣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 具有高度“贴近性”

2018.07.26

1557

告诉爸妈别信: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谣言

2017.07.02

1725

朋友圈谣言都有哪些套路?

2020.12.30

1323

朋友圈十大谣言出炉 你被骗过几次?

2017.06.30

1825

微信朋友圈的养生谣言

2021.02.02

1620

加载更多

最新资讯

网络水军一人控制600台手机不停转评赞:转评赞只需几元钱
2024.11.21 713
一男子频繁家暴妻子致其脾脏破裂死亡,辩称尼龙绳抽打死不了人 事发山东
2024.11.20 848
太原一17岁男孩被持钉棍围殴,身上被扎成窟窿眼?太原警方通报
2024.11.20 537
永安市一打假博主称团队在展销会遭商户围殴,当地市监局介入,警方:已立案调查
2024.11.20 861
德阳一中学生晨跑倒地后脑死亡,家属:校医没做任何抢救
2024.11.19 827

热门排行

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2022.01.29

8745

美国解除中国学生赴美限制 家长们喜忧参半 敢不敢放儿去?

2021.04.30

31412

女子举报公务员丈夫出轨公款消费 纪委避而不谈

2021.12.30

15805

重磅!三孩政策来了!网友“炸锅”!敢不敢生?

2021.05.31

29474

浙江男子卖掉亲生儿子后带现妻游山玩水?你怎么看?

2021.04.30

2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