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这三个字,几乎成了讲真话的代名词,每年两会,这位集科研、临床、教学于一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会成为记者们争相采访的目标。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关于雾霾有多大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集体采访。
雾霾致病,已有可信论据
尽管有时北京的pm2.5数值达到了“良”的评级,但有关“雾霾”的问题还是频频被提及。
钟南山表示,2013年还普遍认为雾霾天对人体致病危害证据不足,今年研究进展表明,雾霾天的致病证据越发清晰。
“灰霾对人类的影响是长期的,很多论文是经历10年才做出来的,因此我们现在依靠的大部分是西方国家的资料,但他们通常是在联合国允许的最大浓度——75微克或50微克每立方米来研究的,中国目前雾霾的浓度远远超过这一数值,这样的浓度,西方连动物试验都没有做过。”
钟南山举例说明,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目前还是有一些可信的论据。2013年夏天,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淮河以南以北的降尘浓度研究。这个研究显示,由于有供暖燃煤的区别,淮河以北居住人群的预期寿命短了5.52年。因此降尘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0个微克,预期寿命短三年,主要引发的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沈阳去年11月进行了灰霾对儿童咳嗽和哮喘发病率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儿童咳嗽发病率从非雾霾天气的3%上升到雾霾天气的9%,哮喘发病率增加了一倍。“降尘浓度指数从比较低到100,发病率也是直线上升,到200-500成了一个平台,500以后发病率剧烈递增。”钟南山说。
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下决心“重典”治霾,各项措施陆续出台。钟南山认为,治霾能否有成效,其关键在于联防联控。“一方面是包括汽车、燃煤、油品等各行业联手控霾;另一方面是区域联防。”
控烟难度,在于其经济基础
2012年,秦伯益、钟南山等30位院士联名在《中国科学报》发文,一致反对“中式卷烟”项目入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几年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还给中国颁发了一个最脏烟灰缸奖。“比起新加坡,瑞典等,我们控烟的难度在于有它的经济基础,对很多地方来说,烟草工业是很重要的支柱产业。你让他减少收入怎么可能,他有很多就业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钟南山说。
他希望三类人不要抽烟:一是各级领导干部、二是老师、三是医生。钟南山认为,如果这三类人群控烟比较好,控烟效果就会比较大,控烟工作会走得更顺利。
( 责任编辑: 胡玲玲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