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政策的提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出行。网络约租车因便捷性日益受到用户的喜爱。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上半年通过网络预约出租车、专车的用户规模已经破亿。从中不难发现,智能出行蕴含着的分享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出行难的城市顽疾。但由于网络约租车市场还不够成熟,在推进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监管。
网络约租车风生水起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总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租车服务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网络约租车服务应运而生,用户规模迅速扩张。《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网络约租车市场中以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最大,为9664万人,在使用各种叫车服务软件的用户群体中占比84.8%。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2165万人,在使用各种叫车服务软件的用户群体中占比为19.0%。
另外,据滴滴出行、无界传媒近日发布的《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智能出行平台上活跃着3亿乘客和1000万司机(车主),注册用户数以月均13%的速度增长。就以滴滴为例,去年完成14.3亿订单,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使用滴滴打过一次车;累计行驶时间4.9亿小时,相当于昼夜不歇行驶56000年;累计行驶里程128亿公里,相当于环绕中国29万圈。
目前,市场上活跃的租车品牌有优步、滴滴、神州等。就在本月,“人民优步+”在南京、北京、武汉等5个城市同步推出。至此,优步拼车服务已覆盖中国13个主要城市。
网络约租车利弊共存
“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烧钱大战”令人记忆犹新,不仅引爆了出租车市场热情,也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认识了网络约租车这种新兴的出行方式。而这种叫车服务从一开始就引发了不同的讨论,一方面是市场的持续火爆,另一方面是网络约租车的监管难题。
网络约租车市场前景广阔。第一,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共享”发展理念,网络约租车是一种典型的分享经济模式,在国家政策春风下将加快发展步伐。第二,“打车难”一直是城市的一大热点民生问题。网络约租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代表,不仅是缓解城市出行难的有效途径,还可以调动城市中闲置、浪费的运力资源,提高城市的人员、物资流动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创造可观的社会经济价值。第三,网络约租车能满足碎片化、个性化的出行用车需求。现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对价格已经没那么在意,催生出便捷化、精细化、品质化的服务需求。网络约租车尤其是专车服务就是在这种多元化出行需求下出现的。
但与此同时,网络约租车的资质、安全等问题也饱受用户诟病。近日,上海一陈女士用打车软件叫车,居然来了一辆公交车,由此可见,网络约租车的日常管理存在不小的漏洞。第一,国家监管对网络约租车是否合法还没有统一定性,市场监管缺位。第二,司机的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虽然各大租车平台都称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但实际上在平台企业跑马圈地过程中,却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埋下安全隐患。第三,消费者投诉无门,一旦遇上问题只能向平台反映,缺乏第三方监督导致用户权益无法保障。另外,还有“专车”、“黑车”之别以及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之争等问题。
网络约租车如何突破篱藩?
目前,从国家政策上看,网络约租车市场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去年10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私家车不能介入专车平台”、“专车改为运营车辆遵循8年报废规定”等,这将严重打击网络约租车的发展。
滴滴快滴总裁柳青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服务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出租车和专车市场还有潜力实现10到15倍的增长。
尽管网络约租车市场现在发展还不成熟,但监管部门不能对其一禁了之,在管理上宜疏不宜堵,应把握好监管尺度,全面对待这一新模式,发挥其正能量,抑制潜在的风险。政府或可放开网络约租车服务,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针对性政策,将行业门槛纳入严格的管控环节。
网络约租车平台则要承担起直接管理运营车辆和司机的管理工作,通过设置合理的市场规则,建设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出租车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还要完善网络约租车的保险制度,使乘客和司机均享受到安全保障。网络约租车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各方都需要耐心。
安全网延伸阅读:“互联网+”时代 网络约车该堵还是该疏?
网络约车处于“灰色”地带,是取缔还是“漂白”?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满大街都是拿着手机等专车的。”许多的哥抱怨,自从专车出现,自己的月收入大幅减少,工作量却几乎增加了一倍。可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越来越青睐手机约车,认为其比出租车便宜、叫车更快以及服务更好。
用户数量的增长和用户习惯的改变,倒逼监管层重思出租车改革。在交通运输部下发上述两个征求意见稿之前的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率先表示已向滴滴快的发放互联网专车平台的牌照,对约租车行业发展实施准入管理。
按照监管部门的思路,此次改革原则是“鼓励创新”。改革明确,将新业态纳入出租车管理范畴,构建新老业态共存的多样化服务体系。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虞明远认为,鼓励专车发展是方向,但是专车必须接入行业城市的出租车管理平台。企业要逐步接受政府的规则,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通道。
新业态的出现,必将改变旧有的格局。面对网络约车的“攻势”,“专车合法化”能否带来新老业态的共存共荣?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出租车137万辆,从业人员261.8万人。长期以来,出租车市场被看做一种可以“经营”的资源。上世纪80年代,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之外,各地纷纷采取“有偿使用”和“拍卖”的手段,出让出租汽车经营权。
随之而来的是行业管制太死、份子钱高、没有退出机制以及难以提高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出租司机抱怨管理成本太高、超时劳动;乘客反映“打车难”、“服务差”。
在艾媒咨询CEO张毅看来,网络约车的出现成为推动出租车改革的契机。
按照上述征求意见稿,改革将针对新老业态实行差异化管理:巡游出租汽车既可在道路上巡游揽客,在站点候客,也可通过电信、互联网等开展预约运营服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只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使用符合规定的车辆开展预约运营服务。
“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的矛盾,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昌认为,让出租车司机拥有成为“专车”司机的选择权,并逐步取消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打破垄断经营。
技术的进步、市场的热捧让网络约车有望取得“合法”身份。然而,“互联网+出租车”属新生事物,并不完美,且行业管理规范还不健全,如何规范管理,尽量避免管理漏洞和负面影响,是此次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征求意见稿中,监管部门提出要规范新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依法实施许可管理,市场运力规模调整主要通过设置不同的车辆准入条件实现。
对于网络约车经营者,监管部门要求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此外,为保障乘客合法权益,网络约车经营者还应为乘客购买保险,并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
( 责任编辑: 刘宇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