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说高利贷,但是也有很多人对于这个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到底什么是高利贷呢?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这些称为"放数"的放债人,向"高利贷"借钱,一般毋须抵押,甚至毋须立下字据。这样的贷款类似于信用贷款但是他的利率确实高的有点吓人,那么高利贷的利息是多少,他的危害是不是很大?
高利贷危害
(一)高利贷的利息约定过高,造成借款人负担过重。
(二)高利贷催收含有暴力性质,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高利贷行为的随意性,存在较大的风险,因借款不能按时归还而引发的纠纷和案件有所增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四)高利息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资金使用进入恶性循环。
从界定高利贷的标准上看,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本身不存在涉嫌犯罪的问题。但是高利贷是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并且法律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另外,如果在放高利贷的过程中有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这种认定,我们要对高利贷有清楚的认知。在日常贷款中要明确这些高利贷的情况,避免误入歧途,以致倾家荡产,害人害己。
高利贷利息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中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也就是说,高利贷的利率依个人交易而定,但是都超过了国家法定贷款利率的4倍,否则,不构成高利贷行为。
高利贷利息计算方法
通常,计算方法是利滚利,即复利法。复利计算利息,公式为:
F=P×(1+i)^N(次方)
F:复利终值
P:本金
i:利率
N:利率获取时间的整数倍
高利贷是利息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4倍的借贷。举个例子具体说明高利贷利息怎么算:如果借高利贷15000元,约定利息是6分,也就是每一元钱每月的利息是6分钱,相当于月利率为6%,那么,一年本利和=15000×(1+6%)^12=30182.947元。这远远高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借的越多利息越高,这也正是很多人因为借高利贷倾家荡产的原因。
高利贷的特点
1.利率高
高利贷的利率一般年利率在36%以上,借款100元,一年要支出36元以上的利息。个别的利率可达100%-200%。我国历史上高利贷年利一般都达100%,而且是"利滚利",即借款100元一年后要还200元,如果到期不能归还,第二年要还400元,第三年就是800元。
高利贷之所以有这样高的利息,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由于前资本主义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小生产者一般都经受不住意外事故的冲击(如天灾人祸),一旦遇到意外事故,就无法维持原来的简单再生产,无法维持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生产者(农民和其他小手工业者)就不得不向放高利贷者借钱或实物,以维持生产和生活。放高利贷者正是看到了借者为了维持生存这一点,就无情地抬高利率。如果借钱的人不是为了生活和生存,而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样,借钱是为了投资,获取利润,那么贷款的利率高了,使得投资的利润大部分或全部被高利贷的利息侵吞,借钱的人就不借了,贷款的利率自然也高不上去。
高利贷借者除了小生产者以外,也有一些破落的奴隶主和封建主,他们是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其利息是最终要转嫁到小生产者身上。高利贷的债权人主要是商人,特别是货币经营商人、奴隶主和地主。
2.剥削重
高利贷的利息来源于奴隶和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及一部分必要劳动。小生产者借用高利贷所支付的利息,是他们直接以自己的剩余劳动或必要劳动产品支付的。奴隶主和封建主借用高利贷所支付的利息,同样是奴隶和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或必要劳动产品。因为奴隶主和封建主不劳动,他们所支付的利息,归根到底是对奴隶和小生产者的压榨和剥削。由于高利贷利息来源不仅要包括劳动者所创造的全部剩余劳动,还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这与利息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的资本主义利息比较,其剥削程度更重。
3.非生产性
前面已经提到,高利贷的借者,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小生产者,他们借用高利贷主要用于非生产支出。统治者借高利贷主要是为了维持其奢侈的生活,小生产者借高利贷是为了其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与资本主义借贷资本的用途以及社会主义信用资金的用途有着明显的区别。
关于高利贷的认定
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
高利贷作为一种残酷剥夺借贷者私人财产的手段,在中国的旧社会尤为盛行,最为常见的是所谓"驴打滚"利滚利,即以一月为限过期不还者,利转为本,本利翻转,越滚越大,这是最厉害的复利计算形式。
上文也有提到过,法律规定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而高利贷较之于现在所说的信贷的一个区别就是高利贷信用存在的基础是小生产占优势的旧生产方式。现代信用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经济中广泛存在盈余或赤字单位。
佰佰安全网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切勿上当受骗。相关安全防范知识尽在本网财产安全知识频道。
( 责任编辑: 孟洋洋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