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闻> 正文

“产妇跳楼”究竟打了谁的脸?

2017.09.07 12:09 1930

病人在医院自主跳楼,责任究竟在谁?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可搜索到的案例,如医院的医护制度、安全条件均符合规定,医院不承担责任。理由很简单,医院不是监狱,不可能对病人实施24小时监禁。但在此次跳楼事件中,即便双方多轮隔空提出证据,仍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仍不清楚。

首先,院方在实施剖宫产手术上的态度,到底是什么?

虽然院方公布了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的签字,但在多数医患关系中,院方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当医生让病人及家属签字时,多数人的选择是服从。而且,从两次签字内容的一致性来看,签字应是抄录的院方规定的格式。

再来看院方公布的护理记录单。在8月31日事发前两个小时,记录单对病人描述都是“清醒”,血压、呼吸、脉搏均无异常,胎心等也没有异常记录。

病程记录单

17时50分,在病情观察及措施描述中写道:宫口近全,患者极不配合,要求剖宫产,给予心理安慰,同时给家属交代一次。家属表述理解,拒绝手术,继续观察。

18:05:患者自行走出待产室,经医护人员解释后,由家属陪同送回产房。家属仍拒绝手术,观察。

19:19:患者仍极不配合,再次走出产房,再次由医护人员劝解后,产妇仍坚持要求剖宫产,家属仍拒绝手术,并陪同产妇回产房。听胎心138次/分,给予心理安慰,观察。

这其中有两个表述值得关注。一个关键性表述是“宫口近全”,另一个是“患者极不配合”。两个关键性表述道出了之前报道中被忽略的一个事实:这名产妇可能已经临近自然分娩的最后关头,而她正是在这最后关头,“坚持不住”了。

需要说明的是,剖宫产是有其手术指征的,并不是在产程中的任何时候,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推进去“剖”了。尤其是在产程的最后阶段,胎儿已时入产道,实施剖宫手术的时机需要更专业的判断。更何况,多数医院的手术室全院共用,剖宫产手术所需要的手术室、麻醉师,都不是想要就随时有的。

而对产妇使用的字眼是:“不配合”。既然产妇要求的是剖宫产,那她肯定是不配合院方的顺产要求。如是院方有剖宫产的建议,而产妇有剖宫产的要求,无论如何,是不会出现“不配合”的描述的。

而院方与家属的第一次交流,描述得也平和正常,“给家属交代一次”“家属表示理解”等。虽未明确记录院方向家属交代的内容,以及家属表示理解的内容,但根据上下文,可以肯定,这个“交代”不会是:必须要剖腹产了,不然有危险;家属表示理解的同时,又拒绝手术。而很可能是:院方表示,马上就要生了,现在再做手术不划算了,产妇要遭二次罪,而家属表示理解,也拒绝手术。

从这些都不难发现,院方在事后,并没有完整地陈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全部角色。甚至一味强调曾有过剖宫产建议,但家属不同意,故意混淆了一部分事实。

医院公布监控视频的用意,也是想证明产妇多次出现在大厅与家属交谈,甚至出现跪下的姿势,哀求家属同意进行剖宫产,但都未同意,最终导致悲剧发生。但家属对这段视频提出异议,指出这是产妇疼得无法忍受后出现的跪姿,而不是跪求家属同意剖宫产手术。

由于视频没有声音,用在任何一方的说法上,都能够成立。

但从公布视频18:05~18:16,19:19~19:26的两个时段里,并没有产妇与家属沟通被拒绝的画面,也没有医生与产妇家属沟通的画面,医护人员出现时,都只是与产妇沟通,而家属在一旁搀扶。而最后,产妇也是在医生的劝说下,由家属搀扶着回去。这一切景象,都不符合家属不顾院方建议仍强烈要求顺产的描述。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如果产妇疼痛难忍,医生也建议实施剖宫手术,出面沟通的人,是否应该是产妇本人?

当然应该由医生出面沟通、解释,而不是病人自己。上面的视频里,出来沟通的人都是产妇本人。

医院在发表的《关于产妇马XX跳楼事件有关情况的说明》中也表示:“生产期间,产妇因疼痛烦燥不安,多次强行离开待产室,向家属要求剖宫产……”

要知道,待产室虽然不同于手术室,但也不是病房,室内需保证无菌,进入前要消毒,因此是不允许随意出入的。而这名产妇居然可以多次出入,院方仅靠“强行”来解释,并不能服人。

事实上,也正是待产室默许了产妇的“多次强行出入待产室”,导致在第三次产妇离开时,医护人员仍以为她要去大厅找家属,没想到她却冲向对面房间的窗子。

最后,即便医院目前所有的说法都能够站住脚,在医生已多次、强烈建议剖宫产的前提下,只因家属不同意,医生就全听家属的吗?手术就不做了吗?医生愿意冒着失去病人的风险吗?

过往新闻中曾多次曝光过类似事件,但当时情境都是病患已昏迷,或已在准备推上手术台,医生与家属之间的劝说,而此次事件中,产妇还可以自主活动,甚至还可以爬上窗台,医院的处置意见也仅是“建议”,可见医生认为是存在顺产可能的,院方的剖宫产建议,可能就是“建议”而已。

也正因此,院方也无法引用医疗《侵权责任法》立法时的明确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断然是没人想置产妇于死地的。其实当时大家的小心思可能只是:看看还能不能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生出来了。但悲剧总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清醒的、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人,虽然是一名产妇,但最终选择了带着马上就要出生的宝宝跳楼,这无疑是一起悲剧,但最终,也可能只是个极端的偶然。最大的责任,应由本人承担。

然而事发后,医院虽有公布视频等主动公开行为,可其最后的落点,仍是想要甩锅给家属,这让人心凉。

说到底,还是中国医患关系那个老问题。医院没有站在病人角度考虑,家人呢,可能也没有。

当然,医院总会声称自己的困难之处。比如医患比太低——以本次事件为例,共有6名产妇在待产室待产,从旁协助的只有2名助产士,自然无法充分关注每个产妇的情况。

而生产的疼痛指数是非常高的。据医疗研究,产痛的级别仅次于烧灼和肝肾结石,在所有病痛中排名第三。对大多数产妇来说,生产过程都是漫长且煎熬的。心理抚慰很重要,给予希望也同样重要。

但助产士们大概见怪不怪了,常常对产妇的诉求熟视无睹。在病情记录书中,虽有心理抚慰的字样,但2个助产士面对6个产妇,抚慰也抚慰不到哪里去,无非是“再坚持坚持,就生出来了”。多数中国公立医院的产房不具备家属陪产的可能性,对于初产妇来说,生产过程中的疼痛和煎熬没有经验、也不知该如何应对。

从医院出示的记录来看,该产妇17:50分“宫口近全”,到20时左右跳楼仍没有露头,她已经“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可能再也无法相信“再坚持一下就能生出来了”这样的抚慰了。

10多年前,由于产妇怕疼及医院创收的因素,剖宫产一度在中国盛行。世卫组织对剖宫产的警戒线是15%,中国的总剖宫产率一度高达46.5%,居世界第一。根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2010年的数据,中国有25%的剖宫产并不是出于医疗需要,即每年有500万例的剖宫产其实可以自然分娩。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近10年来,国内媒体加大了自然分娩所具有的优势、剖宫产所带来的风险做了大量宣传,同时,卫生主管部门也对各家医院的剖宫产率进行了较严格的限制。

这些都无可争议。然而在现实中,对生产过程中女性的需求,仍没有被放在考量的范围内,也并未给予强有力的考虑和照顾。无痛分娩(需要大量麻醉专业医生)、水下分娩(场地造价)等可以减缓疼痛的手段固然成本太高,很难广泛使用,但一些最基本的人性体谅和精神支持,应该被充分考虑,并给予满足。再坚持一下就好了;疼疼就过去了;谁生孩子不疼;类似的表述是对产妇感受的极大不尊重,甚至还夹杂着对女性生产工具化的蔑视。

母爱并非只有必须用忍受痛苦来表现。尽量减轻产妇的痛苦——扩展开来,为所有病患减轻痛苦,既是医学等科学诞生的本意,也是其目的。

这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医疗水平、科学水平,更是一种文明。

佰佰安全网提醒您:医院每天上演最多的就是生离死别,有的或是自然死亡,有的或是死于医疗事故,有的或是死于医院的冷漠,那么究竟医院和患者应该如何相处呢?下面请看以下佰佰安全网为您带来的安全科普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 责任编辑: 黄淑蓉 )

展开剩余全文 收起剩余全文
分享到

相关推荐

“产妇跳楼”究竟打了谁的脸?

2017.09.07

1735

陕西榆林孕妇跳楼事件

2017.09.06

11115

榆林卫计局:将寻找产妇跪地现场目击者

2017.09.08

1784

坠楼产妇婆媳关系相处融洽 住一间房、睡同一张床

2017.09.08

1609

男子嫌弃司机长得丑 竟然用鞋底抽打对方

2018.05.31

1187

加载更多

最新资讯

福建漳州:安全绳脱落,空调安装师傅从5楼坠下
2024.06.28 895
俄罗斯官员:发现3万名移民取得公民身份但不登记兵役,已将1万人送往前线
2024.06.28 694
第一起涉及电动行李箱案件!中国留学生在大阪街头骑电动行李箱 被控“无证驾驶”
2024.06.28 884
宁夏一医院患者输液被收座椅费,看当地如何回应
2024.06.26 827
北京一女子被情夫下毒杀害 8粒头孢成夺命武器
2024.06.26 982

热门排行

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2022.01.29

8745

美国解除中国学生赴美限制 家长们喜忧参半 敢不敢放儿去?

2021.04.30

31412

女子举报公务员丈夫出轨公款消费 纪委避而不谈

2021.12.30

15805

重磅!三孩政策来了!网友“炸锅”!敢不敢生?

2021.05.31

29474

浙江男子卖掉亲生儿子后带现妻游山玩水?你怎么看?

2021.04.30

2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