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低价旅行团:导游先垫“人头费”没社保
近日“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导游这一职业群体的争议。记者调查发现,在“拼低价”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下,一些低价旅行团被层层转包,底薪只有数百元的导游接团时往往需要垫付人均数百元的“人头费”,还没出团就已亏本。因此,他们往往千方百计通过诱导消费者购物以获得高额返点来“填坑”和盈利。有业内人士透露,多数购物、餐饮商家等会给导游返点,45%算正常,还有更高的。
淡季带不到团就吃不上饭
实际上,被报道的“恶导游”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新浪网近日关于旅游“强制消费”的调查显示,截至6日11时,69.4%的参与调查网友表示“旅行中遇到过强制购物消费”。记者调查发现,“胁迫消费”频发的导游行业背后是严重缺少基本生活保障。
张家界导游李春霞告诉记者,专职导游的月基本工资,在张家界300元-800元不等;兼职导游甚至没有基本工资,靠发日工资。“没有底薪的导游,常常面临‘淡季带不到团就吃不上饭’的窘境。”黄山导游小薇(化名)无奈地说,每天带团费约200元,淡旺季平均下来,一年工资仅2万元左右。
企业对导游的保障十分微薄。安徽一旅行社协会副会长洪琛透露,愿意给导游购买保险的旅行社微乎其微。“截至去年年末,当地156家旅行社中,大概仅两三家会给导游买保险。”湖南导游蔡妮娅告诉记者,2014年她身边有几位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受伤,但“出事以后基本靠行业协会募捐,几乎没有其他保障机制”。
导游流动性过高是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安徽省一位旅游部门工作人员称,按规定,旅行社要有20%的固定导游,但出于成本考虑,许多旅行社不愿意“养”固定导游,仅在旺季聘请临时导游,这部分人挂靠导游服务中心并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没有固定薪酬、长期合同、社会保险,人多且散,工作稳定性差。
对于很多游客经常投诉的导游服务不好,专家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导游工资与服务质量并不直接挂钩。“干好干坏都这点钱,所以大家工作积极性不高。”小薇坦言。据记者了解,在国外,导游收入以小费为主,旅行社所付的报酬仅占一小部分。这就意味着,游客是上帝,影响导游的收入高低,导游必然努力让游客满意。
由于正常收入低、缺乏保障、流动性高,导游群体难以留住人才,人员呈年轻化趋势。以皖中地区为例,调查显示,该地区70%的导游是毕业1年至3年的学生,普遍专业技能欠佳,仅10%导游有超过5年的工作经验。三亚春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雪琴介绍,“2009年时我们公司有400多位专职导游,现在只有16位了。”随着“正规军”逐渐流失,越来越多无证黑导游充斥市场,队伍鱼龙混杂。
争夺“刀尖上削下来的利润”
安徽大学旅游系副主任李经龙分析说,那些习惯低价恶性竞争的旅行社,为控制成本,不断挤压导游基本工资待遇与游玩线路的服务质量,以拉低产品价格。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先靠低价争抢游客,再通过回扣等赚回利润的方式,被基层旅游部门称为“刀尖上削下来的利润”。
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彭志凯4日公开表示,“不合理低价”问题是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百病之源”。
海南一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那些几百元甚至几元的低价团费用明显低于成本,往往是由组团社组织游客,地接社从组团社手中买团,导游再先自己垫付费用从地接社买“人头”。对于地接社和导游而言,是负债在接团,“人均数百元的‘坑’,不想亏本,就只能想办法捞钱填坑。”
而诱导、胁迫游客购物,从商家拿返点就是主要捞钱方法。据了解,现在导游带团,购物、餐饮等环节一般都有返点,有十年执法经验的海南省旅游委质监局一名工作人员直言,“购物返点45%算正常,还有更高的。门票也有返点。”
年初转行的云南导游小陈向记者讲述了“返点潜规则”,像珠宝、字画这些产品定价随意性大,卖价越高,返点越多,“最多一次是在去年春,有个游客花三万元买了个玉镯,商户按照利润30%返给我,好几千呢。”
记者在安徽、湖南、海南等多地走访调查,业内人士反映,“低价团”如今在中国各地旅游市场层出不穷,比起《旅游法》实施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海南三亚某大型旅行社总经理直言,旅游法对“坑人低价团”的约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反效果。“一些小旅行社反正也活不下去,干脆倾注所有捞一笔。劣币驱逐良币,导致自我约束力强的、积极转型的公司反而很难生存。”
观点
对零负团费加大惩处力度
旅游市场“百病之源”在哪里?在参与新浪“关于强制消费”调查中,截至6日11时,51.5%的网友认为,乱象背后是有关部门监管缺失。
安徽一地旅游市场监管处负责人说,“并非看不见、管不了,而是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业内人士认为,规范旅游市场应依法从严,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一旦发现零负团费,第一次可以警告,第二次就应该撤掉相关资质。据新华社
食物链
组团社低价揽客
地接社“买团”抢客
导游胁迫消费赚返点来“填坑”
数据
购物、餐饮、门票一般都有返点,购物返点45%算正常
游客单独消费的餐饮,导游可以拿到30%至50%的回扣
有游客花三万元买个玉镯,商户按照利润30%返给导游
佰佰安全网延伸阅读:
“低价团”暗藏多重潜台词 游客图便宜或致维权难
“五一”小长假期间,一段近5分钟导游辱骂游客的视频疯传网络,视频中这位女导游用了“脸都不要”、“骗吃骗喝骗旅行”、“会遭报应”等激烈言辞辱骂并威胁游客,数分钟里竟没有游客打断或者表达不满。
视频曝光后,社会舆论首先对准了这位导游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关于“低价团”对游客、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整个行业影响的思考也愈加深入。记者调查发现,“低价团”除了强制购物的“潜规则”外,还存在强制收取高额押金等现象。专家指出,部分低价旅行团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游客想要维权困难很大。
低价团
那些没直说的“潜台词”
还原事件起因还要追溯到4月中旬,4月12日,在由昆明前往西双版纳之前,陈春艳带团在云南密玉珠宝有限公司购物消费,因嫌游客购物量较少,在旅游车上辱骂游客并威胁取消行程安排、中止旅游合同,遂被游客录像时长5分钟左右。5月2日,该段导游辱骂游客的视频被曝出。
从视频中女导游的言辞以及事后调查可知,该旅行团是一直备受旅客诟病的“低价团”,每位游客行前仅缴纳了1元的团费。所谓低价就是报团费用远远低于实际出行成本,不可避免,这其中也就暗藏了一些“潜规则”。
陈春艳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旅行合同上签的就是“旅游购物团”。“我是按合同来带团的,在回昆明途中,按合同要进几个购物店。这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说导游黑心,还骂我讽刺我。本来是要一直带他们去西双版纳的,因此就没有再跟了。”
事实上,旅行社靠低价团费引客,通过强制购物来“找齐”的营销手段早就不新鲜了。在北京某事业单位任职的张女士就告诉中新网记者:“我前年从北京去韩国的4天团费才380元,倒也没有强制购物,但需要给旅行社6万元的押金,一放就是四个月。”
被追问押金的去向,张女士略带担忧的表示:“也知道旅行社是拿这笔钱去投资,但为了图便宜就没想太多,听说这种已经有破产跑路的了。”可见,在同样的诱人低价中,这些旅行团却有着不同的“潜台词”。
游客
“低调”是有原因的
作为“潜规则”的受害者,游客真的不知道可能存在的风险吗?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戴学峰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服务,“低价团”确实有潜规则,但由于消费者已知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且仍然消费,这就不能说是旅行社的阴谋,而应该是双方的“共谋”。
张女士告诉记者,报低价团时自己是知道有消费行程的,带团导游主要看整个团的消费额,如果团里有人买够了额度,就不用自己破费了。
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报团参与这种旅行团的旅客就等于默认了其可能存在的“潜规则”,高额押金、强制购物等问题都将接踵而至。
反观视频中导游长达五分钟的辱骂,录制期间并没有游客出来打断,不是低调而是“超低价”的团费让游客申诉都无法“硬气”。对此,戴学峰指出,游客想要更好的服务和旅游体验就不能贪图便宜,这种旅行团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游客想要维权困难很大。
导游
低价策略中“纠结”求生
被曝光视频中那个霸道、强硬的女导游,在事后接受采访时也露出了无奈的一面。陈春艳表示:当时真的很冲动,不管怎样确实不应该骂人,我也有不少“委屈”。
据中国广播网4日报道,“导游是没有底薪、没有社保,然后他们就是挂在某个旅行社下,帮他们带团,就有少许的佣金也就是导游服务费,但这也是很少的一部分。商家可能会给她一定的返利。”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不难看出,导游是旅行社“旅游搭台、消费唱戏”这一营销策略的执行人,但在自身利益没有被保护的情况下,不得不在旅行社低价策略中与游客做着博弈,或霸道、或示弱。
就职于北京人才市场报的田小姐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自己去西班牙旅行也是报团,一路跟导游都很融洽,但途中导游会拿出些价格不菲的纪念品让游客购买,多数游客同情导游辛苦也就买了,之后又后悔觉得太不值。
对此,国家旅游局监管司负责人也指出,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必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在低价经营的恶性循环中,游客陷入团费低价购物高价的陷阱,导游甚至成为“鱼鹰”,高压力带团、服务意识全无。
( 责任编辑: 刘长利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