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环境污染 > 内容

电离辐射相关知识

什么是电离辐射

辐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按照辐射作用于物质时所产生的效应不同,人们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

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热辐射、无线电波和微波。电离辐射是指携带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能量的辐射。

电离辐射是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即波长小于100nm的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的特点是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缚状态中放出(ionize)一个或几个电子。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电离辐射的危害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这两类效应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剂量阈值。

确定性效应又称有害的组织反应,有剂量阈值,辐射剂量达到这个阈值,损伤效应就一定会发生,而且剂量越高,损伤程度越严重。放射性皮肤损伤、生育障碍、白细胞减少、急性放射病、白内障等都属于确定性效应,均有各自的剂量阈值。

随机性效应,没有剂量阈值,剂量越高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会增高,但不表示一定会发生。辐射致癌和遗传效应属于随机性效应。这也是人们在日常接受放射诊断检查时最容易担忧的事件。根据动物实验、放疗经验及其他流行病学调查,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时并未观察到肿瘤发生率有增高的迹象,也未发现辐射遗传效应的发生。而成人接受一次胸透的剂量大约为1.2mSv,胸片的剂量则更小,约为胸透的百分之几。

常见的电离辐射有哪些

常见的电离辐射有: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射线、中子、质子、介子等。按其是否带电分为带电粒子(α粒子、β粒子、质子等)和不带电粒子(X射线、γ射线、中子等)。

1.α射线

是由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又称α粒子)组成的。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它的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10cm空气、薄玻璃板、外科手套、衣服、一张纸或生物组织的表皮就足以挡住α粒子。但是α粒子的电离本领特别大,一旦不小心让α粒子发射体进入人体,则由α粒子内照射所引起的大量电离造成的危害特别大。防护的重点是不要让α粒子的发射体进入体内以免造成内照射损伤。

2.β射线

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带一个单位电荷,质量轻。它的电离作用较小,贯穿本领较大。β粒子能引起内、外照射损伤。对于β射线的防护,应采用原子序数较低的材料。几毫米的铝片、衣服或有机玻璃等能较好防护β射线的外照射。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