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毒素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赤潮毒素相关知识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袁琪副研究员介绍,赤潮生物产生的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包括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健忘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曾经在东海发生的赤潮中含有麻痹性贝毒毒素。

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和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从而易形成赤潮。

在全球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越发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海洋污染的治理,不仅个人、群体、组织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做好海洋环保方面的工作,而且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等硬性措施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赤潮生物毒素对人有哪些危害?小编总结如下:

《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由赤潮生物毒素引发的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

权威专家介绍,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贝类,可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可以自行排解。提醒海鲜爱好者,尽量不要经常吃、大量吃。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救治。

科普小知识:

1外来型和原发型赤潮所谓外来型赤潮是属外源性的,即赤潮并非是在原海域形成的,而是在其它水域形成后,由于外力(如风、浪、流等)的作用而被带到该海区。这类赤潮往往来去匆匆,持续时间短暂,或者还具有“路过性”的特点,也有可能将同一起赤潮的迁移误认为是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起赤潮。外来型赤潮最常见的是束毛藻赤潮,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平潭岛几乎年年可见,当地群众称其为“东洋水”或“东洋涨”,即指它是从东面大洋而来的。1987年8月14~15日见于广东大亚湾的束毛藻赤潮,也应属外来型赤潮。

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赤潮藻中的“藻毒素”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因此人们又将赤潮毒素称为“贝类毒素”。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袁琪副研究员介绍,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包括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健忘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此次东海发生的赤潮中含有麻痹性贝毒毒素。

人类误食了含有麻痹性毒素的贝类5至30分钟内,轻度中毒会出现嘴唇、舌头周围刺痛的感觉,在中度和严重的情况下,会发展到手臂、腿、颈部,最严重的会导致呼吸麻痹,使人死亡。腹泻性毒素的症状则类似于食物中毒。该类毒素对人体的肝细胞具有破坏作用。健忘性毒素和神经性毒素能使人暂时失去某些记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这两类贝毒。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