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密度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海水密度相关知识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在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约为1.0230 g/cm。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0g/cm以上。对于固定深度来讲,海水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因此,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与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海水密度跃层是因为海水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突然变大,人们把海水密度在沿直方向上突然变大的水层叫密度跃层。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密度小的海水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屏障,叫作密度跃层。

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因此,北冰洋附近海域海水密度都很高。

海水的密度是海水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密度大,海水的浮力就大。经常出海航行的人都知道,轮船的"吃水"(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在不同海区是不都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浮力,也就是说与海水的密度有关。

海水的密度大于1,我们一般常听说比重计,对比轻计比较陌生,其实,比轻计和比重计一样都是一种密度计,其工作原理也都一样.他们都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制做,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一种仪器.他们的不同点是,比重计是用来测量密度大于1的液体,即密度比水大,它的下端装的铅丸或水银多一些.这种比重计的最小刻度线是“1”,它在标度线的最高处,由上而下,顺次是、1.1、1.2、1.3……把这种比重计放在水里,它的大于1的标度线,全部在水面下而比轻计是用来测量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读取密度计示值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密度计上标有“按弯月上缘读数”字样,读数时眼睛应略高于液面,使视线通过量筒壁和干管上的弯月面上缘读取示值所示;

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影响是出现海水断崖,海水断崖是指在海水中出现了密度大大低于周围海水密度的水。在这种情况下水的浮力会迅速下降,船只到此会因为浮力的迅速降低而出事故。如同陆上行驶到断崖突然掉下去一样。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在海中存在一个较大的淡水源导致。海水断崖特别是在海底出现对潜艇威胁极大。

另外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或声速随深度变化最显著的水层。通常用跃层的强度、深度、厚度来表征跃层的特性。主要有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温度跃层在海洋中经常存在,并影响盐度、密度和声速跃层。盐度跃层多出现在河口区域或有大量降水、蒸发和融冰的海区。密度跃层通常出现在海水混合、两种水团交汇和江河淡水流入,水温、盐度发生突变处,除河口区域和盐度垂直梯度特别大的个别海区外,密度跃层大体上和温度跃层重合。声速跃层通常因海水的温度、压强、盐度不均匀,声音传播速度在垂直方向发生突变而形成。海洋跃层的分布及变化对潜艇活动、水声探测、水下通信等影响很大,但巧妙地利用跃层,有利于潜艇实施隐蔽攻击。

1、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2、当温度降低、盐度增加或压力加大时,海水的密度就大。

3、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密度大;海水的密度随时间、空间变化幅度较小;海水的密度大,浮力也大,在海水中游泳比在淡水中不易下沉。

4、南极寒冷,盐度高,海水的密度大。

由于海水密度不同会产生跃层的现象,产生密度跃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通常,风平浪静时,水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海上出现大风浪,海水上下混合,上层水温逐渐均匀,而风浪影响不到的下面水层,温度依然在降低。这样一来,上下水层之间的海水温度呈现剧烈变化,从而形成了密度跃层。而在接近大陆的边缘海域,大量江河淡水流入海中,使海水被冲淡,盐度发生急剧变化,也会产生密度跃层。还有些跃层出现在两个不同性质的水团接触面上。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海峡中就有这种密度跃层。在那里,表层海流始终从黑海流向地中海,而下面的海流则反其道而行,从地中海流向黑海,这两股海流带来的水团其温度、盐度均不相同,在其接触面容易出现密度跃层。

当然大了,在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约为1.0230 g/cm。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0g/cm以上。对于固定深度来讲,海水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因此,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与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大洋中,平均而言,温度变化对密度变化的影响要比盐度的大。因此,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地递降,因而海水的密度即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地增大。约从1500 m开始,密度垂直梯度变小;在深层,密度几乎不随深度而变化。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中纬海域,与温度的上均匀层相应的一层内,密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向下,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密度的铅直梯度也很大,被称为密度跃层。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