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生物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赤潮生物相关知识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赤潮爆发频繁,已成为海洋灾害之一,目前治理赤潮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应为其自身明显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法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的一种赤潮的治理方法。

为使赤潮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损失,必须积极开展赤潮预报服务。众所周知,赤潮发生涉及生物、化学、水文、气象以及海洋地质等众多因素,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预报模式适应于预报服务。因此,应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了解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机理。为全面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应该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赤潮的多发区,海洋污染较严重的海域,要增加监测频率和密度。当有赤潮发生时,应对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及时获取资料。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赤潮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预报模式,开展赤潮预报服务。

赤潮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大型海藻、克生性植物、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来净化海水或杀灭赤潮藻类。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因为要将它们应用到海洋中必须考虑杀藻作用与种属特异性、投放量、投放时间、海水营养程度等因素。

赤潮生物的危害:一些赤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当这些生物被捕食者摄食之后,毒素会在捕食者体内积聚,当人类食用后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多为食用贝类引发,因此通常叫做贝毒)。这些毒素根据中毒后所产生的症状,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西加鱼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和氨代螺旋酸贝类毒Azaspiracid Shellfish Poisoning(AZP)

赤潮的生物防治:

赤潮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大型海藻、克生性植物、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来净化海水或杀灭赤潮藻类。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因为要将它们应用到海洋中必须考虑杀藻作用与种属特异性、投放量、投放时间、海水营养程度等因素。

科普小知识:科学家早就知道,水温越高,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便越少——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的氧气重新回到了大气。由于海水中的氧气越来越少,海洋生物已经开始感觉到窒息。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研究人员也正在试图监控海洋中的氧气含量。其中2008年公布的一项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海洋中的低氧水域一直在扩大,造成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便是来自于河流中的农业污染物。其他的研究则表明,随着海洋脱氧情况越来越严重,它将引发一个反馈圈,一连串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叠加将极大地延长这一效应。

因为赤潮频发预示着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或者正在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一旦失衡恶化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近年来在渤海、东海等海域都发现了水母比往年发达、而鱼虾资源减少的现象,这很可能与基础饵料改变、甲藻类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而使食物链演变有关。生态系统的这种异常改变将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沙尘暴”在向不利于人类居住的方向演变一样,赤潮频发的危险信号是这些海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是否在向不利于人类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对于赤潮生物的防治,栽培大型海藻也是一个好点子。可以说大型海藻是海洋环境中非常有效的生物过滤器。首先,一些人工栽培的大型海藻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在快速生长的同时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大量吸收N、P和CO2,同时放出大量O2,从而净化了水体。其次大型海藻与微藻之间存在着拮抗的关系,从而抑制微藻的生长,这样它们就会在降低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在海洋生态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出现。主要是对江蓠属,紫菜属,石莼属,海带属,角藻属,麒麟菜属和浒苔属海藻进行研究。

赤潮的高发区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珠三角,长江三角,还有渤海,因为这些地方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海水流动小,因为他们都是一些高营养物质,使得还里的微生物大量生长,造成水里的氧减少,鱼死亡,造成祸害。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赤潮条件

1、海区封闭,交流不畅

2、附近有大量富营养化污水注入

3、温度较高,微生物新陈代谢旺盛

渤海湾内分布的城市工业以轻工、化工为主,重工也有不少,部分地区开采石油,这些工业的排污存在着的问题和一些无法避免的环境污染事件,再加上环渤海地区的人口密集,生活污水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这些都是导致有毒赤潮的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权威专家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水动力、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沿岸流型、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占29%,养殖型赤潮占27%,沿岸流型和上升流型均各占6%,外海型赤潮最少,只占2%。

我国赤潮的分布特征:半封闭的港湾(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纬度较低(光热充足,利于微生物的繁衍)、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或污染物)。我国渤海湾、珠江口、杭州湾、渤海、及南部沿海地区易发生赤潮。

温馨提示:食药部门提醒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沿海地区的消费者在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