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蛾。成虫在夜间活动,在植物叶子顶部产约100粒卵,卵阶段是在25℃的温度下持续3天。新孵出的幼虫以卵壳本身为食,然后静置2-10小时。幼虫即毛毛虫更喜欢以新叶为食,由于它们的食性习惯,通常会各自找到一片新叶。幼虫改变皮肤七次,并在最后的一次离开墨囊,穿透0.5厘米深的土壤,在那里它们变成蛹。蛹阶段在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持续约10-12天。成虫的寿命约为12天,该有害生物的完整周期仅为30天。
该物种可能正发生同域种化,渐分化为分布地区与外形没有明显差异的两个亚型,其幼虫分别以玉米和水稻为主要食草。
该物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具有很强的迁徙能力,虽不能在零度以下的环境越冬,但仍可于每年气温转暖时迁徙至美国东部与加拿大南部各地,美国历史上即发生过数起草地贪夜蛾的虫灾。2016年起,草地贪夜蛾散播至非洲、亚洲各国,并于2019年出现在中国大陆18个省份与台湾岛,已在多国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
一是监测预警。
在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等草地贪夜蛾为害高风险作物种植区设立重点监测点,应用黑光灯、高空测报灯、性信息素诱集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和动态;发生区可采用大田普查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数量、危害程度及其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二是成虫诱杀。
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采用杀虫灯诱杀,可搭配性诱剂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三是幼虫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草地贪夜蛾幼虫防治最有效措施,抓住低龄幼虫防治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穗部。
①化学防治:在幼虫虫口密度大于10头/100株,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虫双酰胺、多杀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虫酰肼、除虫脲和灭幼脲等杀虫剂喷雾处理。
草地贪夜蛾原产于美洲,是目前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入侵害虫。短管赤眼蜂是草地贪夜蛾原产地重要天敌。我国早在1979年便已引进短管赤眼蜂,但尚未大规模应用。
针对此轮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发生、扩散和危害的防治需求,植保所迅速提升蠋蝽等天敌昆虫生产和保障能力,在优化蠋蝽、益蝽防治草地贪夜蛾技术的同时,同步开展多种天敌产品取食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试验。
蠋蝽对草地贪夜蛾具有显著防治作用。蠋蝽和益蝽均可主动搜寻草地贪夜蛾,在9分钟内即能发现并锁定害虫,在距离1厘米时迅速发起攻击,将口针刺入草地贪夜蛾体内,吮吸体液,并分泌麻醉剂导致猎物麻痹,最终草地贪夜蛾因体液营养丧失、体内组织器官损坏而死亡,每头蠋蝽成虫1天内可取食约25—30头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或2—3头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每头益蝽成虫1天内可取食28—41头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或3—5头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