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诈骗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校园安全 > 内容

高考招生诈骗相关知识

1、 国内不行国外“行”,兜兜转转白搭钱

犯罪分子抓住考生和家长希望进入高校的心理,虚构国外高校招录计划、渠道,吸引分数不够报录国内院校的考生和家长,骗取被害人信任。家长支付犯罪分子所称的“境外服务费”,犯罪分子会继续称考生已通过国外高校招录程序,可以出国留学。但在国外高校的官方网站无法查询到被录取的信息,此时已经无法与犯罪分子取得联系。

2、 称花钱可买名额,低分也能被录取

犯罪分子伪造虚假的特殊录取方式,谎称可以找关系让不够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也能被高校录取,骗取被害人信任。例如,谎称自己和高校的领导有私交,可以让未达正常录取分数线的学生,通过“计划内预留名额”“预留名额”的方式被“破格”录取,并提供一定的培训服务。一旦骗局被识破,便立即消失,不再与被害人进行任何联系。

1、 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

2、 谎称有内部信息,夸大虚假宣传。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费”等等。事实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做为高考考试考生,要搞清楚高考考试是十分严谨的,是不太可能会出现改分的状况,这也是违法的个人行为,也无法有院校要提早缴纳学费。考生查高考分数要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正规平台开展查看,不必点一些不明短消息和连接,也有假如想充实自己,打暑假工,不要相信在网上的传闻,谨记不必碰借款。

高考后诈骗套路多,遭遇骗局后的解决方法:高考后以后,很多人等候成绩的情况下全是心急火燎的骗人,恰好是利用了考生的这一心理状态发去短消息,表明只需交纳一定的花费就可以提早得到考试分数。或是是也有一些骗人会发到连接,规定考生键入自个的个人信息及其银行卡卡号,等考生把这种账户都键入进来以后会发觉,自身的钱已经没有了。

高生及父母搞好安全意识,也有人利用学员想赚钱的心理状态,来坑骗学员开展一些互联网营销,也有人让你发一些不明的短消息及连接,一些人利用考生父母望子成才,望子成龙的心中对高考志愿填报开展具体指导,她们自称为把握了里面的互联网大数据,这种全是骗取钱财的,也有一些学员接到不明的录取通知书,要尽早核查一下。

1、 知正规学历类型,明学历蒙骗陷阱

考生和家长要提高警惕,注意不良机构或不法分子混淆学历类型的陷阱。

目前国家承认的学历有几种:一是普通本专科学历,须参加统一高考报名,通过普通高考、高校单考单招、高职分类考试、普通专插本等方式,经统一录取备案后入学,颁发普通本专科毕业证,适用范围最广;二是成人高考学历,办学主体主要是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成人高考录取,主要采取脱产、业余、函授方式学习。

2、 志愿填报不外泄,录取通知不晒单

志愿填报所有信息和登录密码等资料,绝对不能泄露,以防发生高考志愿被他人恶意篡改事件。录取通知书包括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录取专业等信息,容易被诈骗团伙利用,给考生发假的信息,或者打诈骗电话骗取钱财。

1、 坚决摒弃侥幸心理

面对纷繁多样的择校路径,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被录取到更好的高校,匹配更优秀的教育资源。加之部分考生面对考试失利也心存侥幸。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心态,精心布下骗局,谎称能通过特殊渠道——“计划内预留名额”“预留名额”、找关系帮助考生就读名校。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求学,降低了对诈骗犯罪的警惕性,轻易落入犯罪分子的骗局。但是,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但并非唯一的转折点。面对现实,考生和家长都应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得失心,在成绩、能力限度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校,切勿心存侥幸。

2、 深入了解招生政策

近年来,高考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各类“特殊途径”招生防不胜防。为科学合理报考,考生和家长应积极了解当年的招生信息,深入研究意向高校的招生政策,明确不同类型招生之间的区别,制定科学适宜的报考计划。这样才能在犯罪分子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法中坚定自己的选择,不轻易被蒙蔽。对于计划出国留学的考生,应通过正规留学机构办理相应的手续,通过正规、官方流程报考国外院校。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