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潮是一种自然现象。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退潮时,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滩。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海水的涨落发生在白天叫潮,发生在夜间叫汐,所以也叫潮汐。中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在涨潮和落潮之间有一段时间水位处于不涨不落的状态,叫做平潮。
海水涨落潮规律是:
每天涨潮有两次,相隔12小时。高潮时间一般能维持一个多小时才开始退潮,最低潮时间在两次高潮中涨潮时间每天不同,15天轮回一次,因此,下一天涨潮是头天涨潮时间推迟0.8小时(48分钟),可根据落潮时间的1小时候后去是最合适,能看到滩涂一点一点从海水中露出。大潮日期:农历的十八和农历的初三。
涨潮形成的条件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要强大得多,但太阳的引潮力却不到月球的1/2。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或称起潮力)虽然起因是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但却又不是太阳和月球的绝对引力,而是被吸引物体所受到的引力和地心所受到的引力之差。
引潮力和引潮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该天体到地球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为太阳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27023369倍,而日地间的平均距离是月地间平均距离的389倍,所以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引潮力的2.17倍,因而从力学上证明潮汐确实主要由月球引起。打个比喻,如果某地潮水最高时有10米高,差不多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阳的贡献只有3米,其他行星不足0.6毫米。
在大海中游泳时要先了解潮汐、了解水温,最理想的是27摄氏度。预先做准备活动,以防抽筋。不要单独或在未开发海区游泳。总是与海岸线平行游,不得越过安全带。注意冲浪板、帆板、船只等。浪太大时不宜下海。酒后和饭后不宜下海。有大雾或打雷时不宜下海。
刚开始退潮或涨潮时不宜下海,因为这时退潮和涨潮形成的两股力量互相碰撞后在近海岸边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旋涡和暗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卷入海中不能自拔。不可离岸太远,一旦遇险呼救时可以让岸上的人听见。不要离防鲨网太近,以免被网缠住手脚。
在去海边旅游的时候要注意收听、收看媒体报道或咨询气象局及相关网站了解海水涨潮的最新情况和动向。一旦气象台发出涨潮警报后,就不要到海边地区旅游或到海滩游泳,在外有可能受影响的人则应尽快回家。
徒步到海湾或小岛游玩,遇涨潮截断了归路,可能要等十二个钟头以上潮水才退落,因为两次低潮之间,平均相隔十二个钟头。爬上高处,但勿爬得太高,只要能避开潮水就够了;也不要攀登悬崖,摔下或被困半道上,拯救非易。
避开潮水之后,静待援救。密切注意四周,如看到有人可以帮忙或代求救,就挥舞衬衫或颜色鲜艳的物件。如被困沙洲上,可挥舞物件并大声呼救。一般来说,如距离岸边颇远,最好留在原处等待而不要涉水上岸,因为途中可能有急流或深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