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震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海洋地震相关知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征兆:

1、海平面异常。这是由于震前地壳形变产生的一种异常现象。如1668年山东沿海地区的一次大地震,震前在震发区东侧近岸不远的一个小岛不断上升,最后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

2、海洋生物异常。渔民们发现,地震前在浅海可捕到深海的鱼类,鱼群浮上水面或活蹦乱跳;或捕鱼量较平时明显减少,甚至捕不到当地常见的鱼类了。

3、海鸟迁飞。有些海鸟似乎有灵性,好象它们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地震来临前,它们就成群结队飞离原来栖息的海岛。1969年渤海大地震前几天,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一些岛屿的海鸥都飞离原地,逃之夭夭,远飞他乡躲避灾难。

4、陆地有地震,海洋也有地震。海上发生地震前有哪些征兆呢?这些都是沿海地区广大居民、渔民和航运的海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大家知道海洋地震总是会引发海啸,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害我们称为海啸灾害。破坏性的海啸一般在地震构造运动出现垂直断层,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很小,当受到地震能量的作用,水体只能以同等规模的波动形式把能量传递出去。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浅海,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这时可能出现10-20米以上波高的海啸,所以具体危害如下;

1、地震海啸由于海底或海边地震,以及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巨浪,叫做地震海啸。通常在6.5 级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20~50 公里时,才能发生破坏性的地震海啸。产生灾难性的海啸,震级则要有7.8 级以上。

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建立完善、反应快速的应急防震体系。如果收到了海啸将登陆的预警,我们疏散人群的速度能有多快?救护和救援力量能不能及时赶到?医疗、卫生、交通和能源等等,整个城市的综合应急防灾体系是否健全?提前的预警的提前多少时间?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提高沿海重要建筑的抗海啸标准。如提高海塘、防潮堤抗海啸能力。总之,目前,人类对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只能通过科学预测、自动化仪器观察(如卫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

3、加强预警。在全球范围建立海洋灾害监视监测网,实现对海洋灾害发生、发展、运行和消失的监视监测。

4、建立完备、科学的防御体系。从机构设置到运行机制,从科学观测到防范救灾都要体现有一个快速高效的防御体系。

容易发生海洋地震的地区如下:

1、渤海和黄海地区,渤海和黄海位于华北地震区范围内,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相对较高。据历史资料记载,近五百年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17次,其中7级以上2次,最大一次是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大地震。东海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属西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多发地带。台湾自1892年有地震记录以来,4.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00次左右,其中6级以上地震1~2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两年一次。1935年4月21日台中新竹间7级地震,不仅产生规模巨大的断层错动,而且发生山崩地裂、喷沙冒水、民房倒塌、交通中断,人员伤亡也惨重。

2、华南近海地区,华南近海地震强度较大,但频率不高。自1600年9月29日南澳7级地震以来,6级以上地震发生过10多次,其中7级以上4次,最大的是1604年12月29日福建泉州以东约70公里海中8级地震,给沿海地区居民带来了不幸的灾难,其破坏程度之严重、波及范围之广,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历史上空前的。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