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特征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海啸特征相关知识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大地震之后如何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尽管如此,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仍可通过海啸预警为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做出一定的贡献。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是1965年开始启动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

国际上表示海啸大小较多采用渡边伟夫海啸级,共分m=-1、0、1、2、3、4等6级,分别对应的海啸波幅是≤0.5米、1米、2米、4-6米、10米、≥30米。一般当海啸为1级时,就构成破坏性海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2级时就会有人员伤亡;3级时就会严重受灾;4级以上,可能是毁灭性的灾害。

海啸烈度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科学家西贝格(A.Sieberg)提出,并在1962年由尼古拉斯·安布拉塞斯(Nicholas N. Ambraseys)继承并发扬,提出了一个6级海啸烈度表,描述如下:

(1)非常轻微。海啸波非常微弱以致于肉眼无法觉察到,只能依靠潮位仪监测到;

(2)轻微。通常只有在较平坦的海滨地区,只有那些长期居住在海边或长期从事海上作业的人才能察觉到海啸波;

海啸发生时有哪些特征?小编总结如下:

海啸波是重力长波,波长可达100公里以上;它的传播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9.8米/秒)与海水深度乘积的平方根,所以,海水越深,海啸波速度越快,海水越浅,海啸波速度越慢。当海啸波由远离海岸的深海区,进入海岸附近的浅海区后,波速便急剧降下来,后面的波速依然很快,后波就追上了前波,前后波相叠加,便使波浪的高度倍增,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巨浪。因此,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深蓝色海面就会突然变成白色,并在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位于浅海区的船只就会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起来;海面上也会响起巨大的、惊人的、可怕的咆哮声。四种前兆现象,是海啸临近的标志,是灾难预警信号,它警示人们:海啸即将登陆。要生存,赶快向高处逃跑,否则,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就会被巨浪吞没。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