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漯政[2007]4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促进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实现全市“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加速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漯河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创新务实,攻坚克难,突出重点,强化执法,全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总天数的9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年均值稳定达标;境内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市饮用水源地澧河水质持续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其它各河流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境内各主要排污河(渠)的污染物浓度进一步得到削减。2005年,三个省控河流责任目标断面COD浓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与2000年相比黑河-漯邓桥COD由485mg/L下降到140mg/L,三里河-栗园桥断面COD由193mg/L下降到122mg/L,颍河-址坊断面COD由200mg/L下降到23.6mg/L。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完成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编制完成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以生态示范区建设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漯河市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办法》,按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原则,在十多家规模化的养殖场开展污染治理试点工作;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创建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全面进行秸秆禁烧,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秸秆综合利用,有效地控制了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全市共建成自然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3个、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2个、生态示范园区10个、生态示范村试点30个。
环境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加强了重点水污染企业清洁生产项目的建设,建成了水污染防治设施807套;完成了100余家废气污染源的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漯河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临颍县污水处理厂、舞阳县污水处理厂、市区集中供热项目等重点工程的建设。继续加强对漯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保证城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有效地提高了漯河市污染防治能力,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漯河市连续5年名列全省第二名。
环境执法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造纸企业及草类制浆生产线的实施意见》、《关于责成有关县区政府关闭部分污染严重造纸企业和草类制浆生产线的通知》、《关于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通告》、《漯河市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办法》、《漯河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名录(试行)》、《漯河市环保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行政处分办法》等文件。在全市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加强了对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水污染防治和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了对造纸行业、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及超标排放锅炉等专项环境执法行动;开通了“12369”环保服务热线,“十五”期间,全市共受理举报1万余件,结案率95%以上,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得到严格落实。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强化验收管理,加大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的监察力度,有效地制止了建设项目未批先建和未经验收而投产运行的违法行为。
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公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从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和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入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传教育活动。相继开展了以“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关注我们的生命之水”、“保护生命之水”等为主题的“漯河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漯河市环境保护知识电视大赛”、“环保杯”青少年儿童书画大赛等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表彰命名“绿色学校”34所、“绿色社区”11个、“绿色企业”7家,我市文萃江南小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绿色小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加明显,许多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环境监管和科研能力大幅提高。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重点污染源在线检测设备27套。漯河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并通过了省环保局验收;环境监察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建成了环境信息宣传教育中心,环境监测、监察、环境信息与宣教及环境科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一)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水污染治理依然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矛盾。“十五”期间,漯河市部分纳污河流水质长期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的要求,沙河入境断面马湾断面水质仍以Ⅴ类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将给地表水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城市空气环境局部区域呈阶段性污染。“十五”期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整体良好,但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日均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市区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尤其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在冬季污染相对较为严重。
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城乡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仍较为突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不够完善,处理率较低;农村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收集处理。
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扬尘、油烟污染、工业和社会生活及交通噪声扰民等依然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环保执法监督压力较大。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亟待改善。随着漯河市经济迅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用地比例逐年上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体容积下降,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同时由农村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农膜和秸秆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投入有待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十五”期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还相对薄弱。环境监测、执法、信息、宣教、科技手段相对滞后,环境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进行综合环境评估的技术方法。应对突发重特大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不足,环境应急指挥、调度、协调、信息、救援等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基层环保部门缺乏快速监测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手段,缺少必要的环保执法装备。
(二)“十一五”面临的机遇
和谐社会建设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理论体系确立,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积极规划工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利用国家工业结构的优惠政策,抓好造纸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项目转产和技术改造,进一步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抓好其他重点污染企业的结构调整,关停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扶持规模大、效益好、低污染的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在能源结构调整上:以“西气东输”为契机,做好天然气的推广应用,同时搞好煤的清洁燃烧技术改造。
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体制,优化决策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化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其在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形成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的建设。
环境保护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条件。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高涨,环境保护得到全社会更加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三、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特别是水污染防治为工作重点,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主线,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基本策略,实行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漯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解决环境问题。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4.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河流、区域及城市环境质量。
(三)环境保护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重点水域水质进一步改善,地下水超采趋势减缓,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村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
2.规划指标
(1)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2)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黑河-郾城漯邓桥、三里河-舞阳栗园桥、颍河-西华址坊断面水质COD浓度分别达到65mg/L、65mg/L、30mg/L,氨氮浓度分别达到5mg/L、8mg/L、1.5mg/L的水质目标要求;
(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
(4)环境辐射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5)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4.8%和5%;
(6)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60%;
(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9)规模化养殖企业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0%;基本农田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得到有效控制,秸秆基本有效利用。舞阳县、临颍县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辖区内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小城镇达到6个;
(10)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大于30%;
(11)所有重点污染企业完成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联网。
四、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1.利用我市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实现现代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联动,建设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市。抓住结构调整和环境政策,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对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实行强制淘汰,依法取缔关闭物耗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解决结构型污染问题。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环境目标的要求,依据河南省对划定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流域区域的要求,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污染企业予以关闭取缔,对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予以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通过综合整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查处违法企业,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园区的设计与改造。将环保工作统一到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上来。明确生产者的环境责任,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
如果想了解相关法规解析和案例可关注佰佰安全网的安全说法频道。让你的生活更安心。
如果想了解相关法规解析和案例可关注佰佰安全网的安全说法频道。让你的生活更安心。
( 责任编辑: 赵骏 )
{{esave}}
{{/logo}} {{^logo}}{{esave}}
{{/logo}}{{e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