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新装修的房子要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才可以入住,因为新房里的建筑物料和家具会释放出甲醛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是,食物中也存在甲醛,食物中甲醛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识别食物中甲醛污染?
甲醛是国家明令禁止添加到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因为它是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害。然而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私利,利用甲醛的一些特性在食品中添加甲醛,从而导致甲醛在食品中的污染日趋严重。下面小编就教大家一些识别食物甲醛污染的方法。
食物甲醛污染的危害
甲醛为原浆毒,毒性较高,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1. 急性危害:甲醛为原浆毒,能凝固蛋白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其气体,可致眼和咽喉充血、水肿,以及支气管和肺部炎症、水肿、组织损害;皮肤接触甲醛溶液,可抑制汗腺分泌,使皮肤干燥皲裂,或引起接触性皮炎,出现红斑、丘疹及甲沟炎;误服甲醛溶液,可致口腔、食管、胃肠损伤,致消化道穿孔,或致休克、昏迷及肝、肾损害。 致敏作用 皮肤接触甲醛溶液,可引起过敏,出现皮炎、湿疹等反应,嗜酸粒细胞增多。甲醛气体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则罕见。 麻醉作用 甲醛在体内可被分解为甲醇。因此高浓度吸入可引起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
2. 致癌作用:甲醛与人类肿瘤因果关系的研究多在工作中接触甲醛的人员中进行。甲醛与人类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有研究认为高浓度甲醛暴露组患鼻咽癌、鼻窦癌危险性增高;也有研究表明甲醛暴露与胰腺癌之间有微弱的联系,如此相反,有的研究认为高浓度与低浓度暴露均不增加患鼻腔癌的危险性。
3. 遗传毒性:在职业接触甲醛的人群中,口腔和鼻腔粘膜细胞中微核发生率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染色体异姊妹染色体交换和出现DNA-蛋白交联物(DPC),在职业接角甲醛的人群中外周血白细胞DPC显著高于对照组。 DPC是化学物毒作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如何识别甲醛污染的食物
一般情况下,除非甲醛含量太高,人们很难凭感官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甲醛。但人们可以根据身体的不良反应症状,推断是否受到了甲醛的毒害。食物中的甲醛含量较高时,可很快使人出现胃部不适、呕吐等症状。但大多情况下,食物中的甲醛含量相对较低,一般不会使口腔及消化道组织出现直接的伤害症状。头痛是典型的慢性食源性甲醛中毒症状。头部痛感(后脑、小脑及颈椎)症状往往出现在摄入甲醛食物1-2个小时之后,有时会持续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类症状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感冒、落枕、着凉等其它疾病。喝酒的人则常常将甲醛引起的头痛认定为饮酒过量或是“酒精过敏”。
如何预防和控制食物甲醛污染
1. 加大执法力度,严打违法向食品中添加甲醛的行为: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甲醛列入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推荐名单中,除此之外甲醛是不允许添加到其它食品中。所以在加强甲醛对人体危害的宣传,让经营者自学守法外,相关执法部门的重锤打击违法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2. 利用甲醛的物理物性减少食品中游离甲醛含量:食品中的甲醛用水冲洗或浸泡基本上不能除去,但如果水煮10分钟或油煎5分钟甲醛将大幅下降,水煮30分钟残留率在8.0-15.4%,油煎15分钟残留率在14.5-25.5%,食品中的甲醛经较长时间的蒸煮或煎炒,既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甲醛可以基本析出。
3. 减少甲醛的污染: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甲醛对包括水体在内的各种生态环境的污染,如染料厂不使用含甲醛的助剂;其次是不使用甲醛对食品生产管道和容器进行消毒。第三是使用不含或含量很低的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甲醛污染更加了解了吧,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更好的控制和预食品甲醛污染,减少危害的发生。
( 责任编辑: 石家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