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黄曲霉菌污染较重的粮食及食品不能食用。但轻度污染的粮食及其他食品,如不能舍弃,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去除。那么如何去除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呢?
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是有害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除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呢?今天小编将给大家讲解一下相关的食品污染小知识,一起学习下吧。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特点
物化特性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
毒性极强
对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因曲昔曲霍毒素袖称为前致癌物。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分布特点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在中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人类健康受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人们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毒素Bl的半数致死量为0.36毫克/公斤体重,属特剧毒的毒物范围(动物半数致死量<10毫克/公斤=它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临床表现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区触痛等;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以至抽搐而死。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其致癌力是奶油黄的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并芘大4000倍。它主要诱使动物发生肝癌也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癌症。
如何去除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一、物理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物理去除方法主要包括辐照法和吸附法。
紫外线及γ射线辐照能有效控制和杀灭微生物和真菌病原体。目前常用的是紫外线照射技术,紫外线照射技术在浓香花生油去除黄曲霉毒素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巳得到证实。紫外照射技术应用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去除的方法不仅有效、安全,而且对花生油质量也无影响。
吸附法是目前食用油精炼过程中常用的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活性白土、硅藻土等。有报道称,经过活性白土处理的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可以从100μg/kg将至到10μg/kg以下。目前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吸附剂的研究,如生物吸附剂,但其应用效果还有待考察。
二、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一般用化学试剂处理,化学试剂包括氢氧化钠、铵盐、次氯酸钠、臭氧等。食用油精炼脱酸工段中常用的是加氢氧化钠碱炼工艺。黄曲霉毒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能迅速水解生成邻位香豆素钠盐,这种钠盐溶于水,可以在碱炼后的水洗过程中去除。有研究表明,1%氢氧化钠水溶液处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花生饼ld,可使毒素由84.9lμg/kg降至27.6lμg/kg。柳州市卫生防疫站和粮食局的试验结果表明:碱炼去毒法的效果可达75%—98%。
三、生物学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去毒主要是采用微生物或其产生的酶及其制剂来进行去毒,具备效率高、特异性强,对物料和环境没有污染的优势,处理条件相对温和,不会破坏产品品质,有些还能增加产品的营养价值,代表了生物去毒的新方向,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何去除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了,佰佰安全网提醒您,对于食品的食用一定要有选择性,切勿食用发霉发芽的粮食。更多食品知识,多学习食品百科。
( 责任编辑: 石家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