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烟雾事件”之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雾”,伦敦从“雾都”变回了重现蓝天白云的城市。
伦敦的空气污染,始于19世纪英国的工业急速发展期。工厂产生废气形成的灰黄色烟雾,在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从“伦敦烟雾事件”之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雾”,伦敦从“雾都”变回了重现蓝天白云的城市。
任何一场危机,当严重影响到公共关系的时候,肯定要促使一些“转变”。
在今年冬天的这场雾霾危机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机会”?对城市管理者,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公众,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所有那些在思想层面、理论层面进行的探讨和呼喊,都到了该付诸行动的时候了。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国清说,雾霾危机向我们发出了警告,需要自上而下在很多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或改变。
雾霾危机将会促使相关政策的出台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今年冬天发生于大部分城市的雾霾危机,是否会促使相关政策的出台呢?张国清觉得,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一些公共政策的推行,包括管理方面一些措施的采取,后续的对法规的跟进,都是必要的,而且很紧迫。
在今冬雾霾危机发生之前,2012年10月29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规划》提出,要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包括治理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有毒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等造成的大气污染。
就杭州来讲,11月29日,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到2016年,全市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将基本形成,多种污染物联合减排效果显著,空气优良天数明显增加,雾霾天气减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倒逼机制会促使产业转型升级
任何一件影响到公共关系或社会的事件,都一定会带来一场产业的变革。雾霾危机产生的“倒逼机制”,会促使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的改变,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说,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是防治空气污染的必由之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国清也认为,国内清洁能源的开发必须提上日程。不过他同样认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如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认为,企业要推进清洁生产,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少排放或不排放废气,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在美国做过两年访问学者的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清说,美国和日本能源的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核能,除了风能、太阳能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核能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布局和合理的论证。
不过,张国清也指出,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及燃煤资源的优势,也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对燃煤等的依赖不会轻易改变,企业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政府的城市规划设计应长远考虑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清说,要遏制或减缓雾霾危机,政府“大有可为”。他认为,在寻找治本之策的过程中,政府要在城市规划方面转变思路,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做些调整。
过去的30多年里,由于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增长,中国产生和积累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城镇化建设大潮,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和机动车保有量剧增,致使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速度。
张国清指出,跟西方的城市布局相比,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存在误区。我们追求的是过度拥挤的紧密型的城市结构,而不是松散的一种联合体。在西方国家,都是town(市镇)与town之间、城镇和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结。千万人口以上的巨型城市,他们很少,而且多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他们的城市是一个面,是一个带,而不是一个点。
张国清说,人口意味着高能耗,能耗会产生污染。人口集聚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产生生态灾难的过程。雾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口在核心城市集中的结果。
的确要做一些改变。张国清认为,除了明显的可以看得见的产能结构、工业化、生产化改变之外,另外可以调整的,是国家掌控之下的公共资源的分布不合理性的适当改变。这个能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中心城市的压力。
张国清说,雾霾,对今天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合理性提出了质疑。雾霾要消除,必须对大城市中心主义的思想做一番深刻的反省和批判。政府有必要重新设计城市的发展方式。
过去粗放式的城市发展,应该转向注重内在变化,把城市生活品质放在第一位,在环境好的前提下发展。
危机会刺激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
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老百姓也在自我反省。哪些生活习惯增加了“环境的负荷”:乱扔垃圾,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物品,焚烧树叶、秸秆,无节制购物,浪费……
公众的环保意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在危机面前,受害又施害的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少开车,少烧煤取暖,少浪费,少买大排量的汽车,改变那些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生活方式。
伦敦有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数伦敦人出行的首选。11条线路,全城270多个站点,每天3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市中心的地铁站之间都步行可达,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
相比之下的中国城市,一个四通八达、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还远未成熟。号召大家都放弃开车而去挤公交,不现实也不必要。但是,公众依然可以从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做起。
张国清说,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拼车”是个不错的选择,应该鼓励。他认为限行是合理的,促使人们原来生活方式的必然改变。现在杭州提倡某一天限行,张国清主张可以两天限行。管理部门也可以多推行跟环保有关的公共活动,“无车日”可以再多一些。干预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会改变,大家也会接受。
张国清不主张以增加税收、增加上牌费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因为这是人们生活的必需。不如通过限行,鼓励大家出行骑自行车,坐公交车,或打的,缓解交通对环境的压力。而偶尔的限行,并不会影响到大家的生活质量。同时,张国清特别指出,中国城市餐馆的浪费现象特别严重,浪费食物,其实也是在破坏环境。会引起连环反应。
环保从点滴改变,从身边做起,城市的天空有理由变蓝。
( 责任编辑: 佰佰安全网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