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高见:居家养老单独立法,对“老有所依“帮助大吗?
近期,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该《条例》将从5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也是全国首部居家养老地方法规。此外,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养老资源投入和分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正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行动。那么,将养老立法能否打破老无所依的局面?养老产业的发展时机真的成熟了吗?改善养老服务的突破口在哪里?本期强坛高见邀请到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为您解答。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
强国论坛:如何看待把“居家养老服务”单独立法?
杨燕绥:居家养老是人之常情,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也是老龄产业的主流;《条例》的出台,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依法界定居家养老服务类别,有利于统一口径,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制定行业标准和制定职业培训标准奠定基础,是国家养老服务业走向规范化的信号。
唐钧:“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思路,我认为要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一个整体性考虑,而不是刻意分开,所以把“居家养老服务”单独立法,可能比较难以实施。
强国论坛:您觉得《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杨燕绥:以下配套措施是必要的:(1)土地和预算保障。占一定比例的国家土地和预算,以及有偿使用的社会资产,用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其具体用途,以保障老人吃、住、行的硬件需要。(2)信息系统建设。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建设养老服务的呼叫、供给、结算以及反馈服务机构,研究机构和生产商的信息系统。(3)发动人力资源。大部分养老服务由很专业的社会组织提供,由于没有股东利润和税收,大部分老人用的起,养老社工收入也不错,可以带动几千万就业岗位。
强国论坛:《条例》的出台对“医养结合”提出了要求,您觉得“医养结合”应该是一种什么模式?
杨燕绥:医养结合要求综合医疗机构设置老年病区;社区医疗机构提供老年慢病管理,护理和临终慰籍服务,包括居家护理;医疗保险基金按照规范的"服务包"进行结算,即广州市红山医院模式。
唐钧:“医养结合”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全世界都是将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分开的,如果所有的养老问题都用医疗的方式来解决的话,是哪个国家都承担不起的。“医养结合”本来是生活照料的问题,现在把它归到医疗这个范畴,成本就上去了。所以,属于治疗、护理和康复的用医疗保障去解决,而生活护理这一块,尽量用社会服务的方式,否则“医养结合”就会发生问题。
强国论坛:《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施行后,对老年人来说,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杨燕绥:对老年人来说最大变化是养老服务体系有了蓝图和年内的时间表,是评价书记、市长和本届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绩点,否则,老人们可以投反对票。一旦出现老人惨死家中24小时无人过问的情况,从子女、社区到基础政府要逐级问责和公布他们的名单。
强国论坛:政府除了通过立法的方式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杨燕绥:政府的责任是通过划拨土地、预算,立法、规划,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用购买服务的方法,保障贫困老人用得上基本养老服务;用免税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方法,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服务;也要鼓励商业机构为高收入家庭和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拉动老龄人口消费。养老产业属于微利产业,应当定位老年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职业培训、医疗服务、金融服务、中高档老年消费等。
强国论坛:如何有效缓解“老无所依”的局面?
唐钧:中国老年人口当中最困难的人群实际上是失能老人,尤其是完全失能的老人。改变老无所依的局面,首先要在老年服务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我觉得这个突破口,是解决完全失能老人这个群体的养老问题。能在“十三五”期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一点点往前推,才能把整个养老服务做好。
( 责任编辑: 佰佰安全网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