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闻> 正文

食药监:消费者应远离“鲜”银耳

2017.08.04 09:36 1899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发布关于银耳的消费提示,食用鲜银耳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引起重视。

银耳,俗称白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真菌。银耳的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蛋白质、多糖、脂肪、氨基酸、维生素D、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银耳是我国的特产,野生银耳数量稀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古田的银耳人工栽培技术获得成功,迅速在北方推广、发展。银耳不再是名贵补品,不仅药用,更是百姓餐桌上的食用佳品。

然而,食用鲜银耳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引起重视。1984年,山东省东平县暴发了第一起因食用变质鲜银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为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了培植中的鲜银耳,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导致鲜银耳腐烂变质,而培植户唯恐浪费,馈赠亲朋好友或自家炒食、凉拌变质的鲜银耳,导致老人、儿童及亲友中毒、死亡。迄今,未见因食用干银耳引起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报道。

总局提示消费者,要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银耳一般呈菊花状或鸡冠状,由10余片薄而多皱褶的菌片组成。鲜银耳纯白至乳白色,半透明,富有弹性;干银耳质硬而脆,呈米黄或金黄色。如干银耳色泽过白,则可能是用硫磺违规熏制。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银耳后应进行合理加工。干银耳经水泡发后,应朵形完整、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好,无异味。如发现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有异臭味时,应丢弃,不能食用。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去除银耳基底部发生褐变的部分。银耳宜充分加热煮食。

远离“鲜”银耳,预防变质鲜银耳中毒

受培植环境及土壤的影响,鲜银耳容易污染致病菌并产生毒素,因此在人工栽培银耳的地区,禁止在农贸市场出售自家采摘的鲜银耳。栽培银耳的农户,务必及时丢弃已经变质的鲜银耳,切忌不要自家炒食、凉拌鲜银耳,更不要将变质鲜银耳馈赠亲朋好友。

如发生呕吐、腹痛,甚至出现黄疸、血尿及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疑似中毒人群,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及时就医。将剩余食物封存,送当地卫生专业技术机构检验。

佰佰安全网提醒,对于屡禁不止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还需做好监管,保护百姓健康,想了解更多食品安全常识,下面请看以下佰佰安全网为您带来的安全科普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 责任编辑: 黄淑蓉 )

展开剩余全文 收起剩余全文
分享到

相关推荐

食药监:消费者应远离“鲜”银耳

2017.08.04

1526

旅游业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2020.11.08

1371

大米冒充减肥药 微商杀熟被批捕

2019.04.25

7708

消费者协会是什么

2019.06.06

2188

油烟机突然脱落砸中汤锅 致烫伤消费者

2016.04.05

2384

加载更多

最新资讯

广州海关查获玳瑁手镯36件 系1人携带
2025.03.31 867
救出被困近60小时幸存者!中国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奋战
2025.03.31 880
刚热过又得加衣服了!下周后期这些地方降温或超20℃!
2025.03.24 569
必须严惩!陕西一医院被曝“偷换新生儿”,医院最新回应:涉事医生解聘,护士暂停工作
2025.03.13 926
上海两名17岁男子朝海底捞锅底小便,赔偿或达百万
2025.03.13 841

热门排行

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2022.01.29

8745

美国解除中国学生赴美限制 家长们喜忧参半 敢不敢放儿去?

2021.04.30

31412

女子举报公务员丈夫出轨公款消费 纪委避而不谈

2021.12.30

15805

重磅!三孩政策来了!网友“炸锅”!敢不敢生?

2021.05.31

29474

浙江男子卖掉亲生儿子后带现妻游山玩水?你怎么看?

2021.04.30

2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