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病害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土豆病害相关知识

土豆贮藏期病害病原不同,类别不一,发病的症状特点也不一致。普遍发生的病害主要有6种,依次为干腐病、晚疫病、湿腐病、坏疽病、环腐病、软腐病。其中晚疫病在贮藏中前期表现极为明显,干腐病在贮藏中后期表现较为突出,这两种病害是马铃薯贮藏期间的主要病害。

1、干腐病:真菌性病害,开始时薯块表皮局部颜色发暗、变褐色,以后病部略微凹陷,逐渐形成褶叠,呈同心环纹状皱缩,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后期薯块内部变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

2、晚疫病:真菌性病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微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面扩大或烂掉。

3、软腐病:细菌性病害,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发病初期薯块皮孔受侵染后表面出现轻微凹陷的病斑,淡褐色至褐色,病斑呈圆形水渍状,很快颜色变深、变暗,薯块内部逐渐软腐;条件适宜时,病薯很快腐烂,发出恶臭;干燥后薯块呈灰白色粉渣状。

早疫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mm。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田间一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地区不亚于晚疫病。

晚疫病

马铃薯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晚疫病,但最明显的部位是叶和块茎上的病斑。叶上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愈合而变成暗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扩大迅速,有时在叶背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出现一层白色霉层。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发现严重时导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

土豆叶片病害一:晚疫病

危害表现: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会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土豆叶片病害二:早疫病

危害表现:病害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土豆叶片病害三:炭疽病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或不定形的赤褐色至褐色坏死斑,后转变为灰褐色,边缘明显,相互汇合形成大的坏死斑。

土豆叶片病害四:软腐病

危害表现:主要危害叶、茎及块茎。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

土豆种植容易,想要管理却并不轻松,而根须发黑的现象,便是根腐病的前兆,也就是很多根系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的“克星”型病害。一般来说,当土豆出现烂根之后,随即而来的便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于这种疾病能过通过土壤进行扩散,所以往往少数感染会形成面积感染,而部分受灾就会转向整体受灾的层面。因此,根腐病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防治,对于种植户而言绝对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土豆须根病害防治方法

防治一:合理轮作,及时清除清理土壤表面病残体,施用充分腐熟农家肥,深耕,精细整地,采用高畦覆膜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避免雨后田间积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浇水后及时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

防治二:建立无病留种田,精选无病块根做种薯,增施有机肥料与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能。

1、种子处理

清除种子带菌及虫源,主要有:干腐病、枯萎病、早晚疫病、蚜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

防治方法:用拌趣1+1各20克兑水1250-1500毫升喷种块100公斤。

2、土壤处理

用生物菌调理土壤,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产量。

施肥方法:亩用底肥超能量100-125公斤加硫酸钾(15-15-15)125-150公斤,病害严重的加冲施可乐生物菌10-25公斤,或蚓力神菌液2-3公斤,每亩2袋绿亨毒辛拌土撒施。

3、播种

适时播种,掌握播种深度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播种方法:3月上旬播种,垄高15厘米左右,垄宽75厘米,双行定植,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粘土播深8厘米,沙土播深12厘米,播后覆土档平后喷除草剂。

据专家介绍土豆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

土豆黑痣病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变为褐色,大小0.5~5毫米。最低生长温度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23~28℃。分枝处大多有缢缩,并在附近生有一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

土豆黑痣病危害症状

黑痣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响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1.马铃薯晚疫病

植株被晚疫病侵袭时,首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病斑,病斑外围有黄绿色症状,潮湿时迅速扩大,腐败发黑,病斑边缘不清,出现特殊的腐败气味,叶边缘出现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子背面长有白霉,形成霉轮(诊断可采用保湿培养法,将病叶置于培养皿或碗内湿沙上保湿一夜,第二天如果病斑边缘产生白霉就是晚疫病,如果出现黑色霉层则是早疫病。晚疫病多发生在开花后)。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呈褐色,叶背无白霉。茎部受害,初呈稍凹陷的黑色条斑,潮湿时表面则产生白色霉层。块茎发病时表皮变褐色不规则斑点,稍凹陷,组织变硬,切开后内部薯肉呈锈褐色。一旦转入块茎,块茎立即腐烂。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块茎在入窖前和出窖后进行催芽前严格挑选,剔除有病块茎。经催芽后凡不发芽或发芽慢,出现病症的全部剔除;切块播种或整薯播种时严格检查,剔除病薯烂薯。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