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造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
第二,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不良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第三,影响交通安全。
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第四,危害人体健康: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引发各种疾病。
根据能见度和风速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灾害性天气:第一、沙尘暴以排山倒海的势头向前移动,下层的沙粒在狂风驱动下滚滚向前。遇到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沙粒落下来,就会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等。这种危害一般出现在有风沙入侵绿洲和戈壁滩的地段,也可出现在沙漠、片状沙地相连接的狭长地带;第二、沙尘暴造成风蚀危害。强大的风力对地表物质吹蚀,就像是用刀子刮东西似的。风蚀土壤不仅仅把土壤里的细腻的粘土矿物和宝贵的有机物质刮跑了,而且还把带来的细沙堆积在土壤表层,使原来比较肥沃的土壤变贫瘠。第三、沙尘暴伴随大风袭击。伴随着沙尘暴的大风,所到之处狂风怒吼,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刮倒墙壁、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第四、沙尘暴污染大气环境。由于风沙作用,整个地球每年散发到空中的尘土达每平方公里2~200吨。据观测,中亚地区的尘埃能够被西风气流搬运到1万公里以外的夏威夷群岛。这些尘埃中含有许多有毒矿物质,对人体、牲畜、农作物、林木等产生危害,并可引起人们的眼病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沙尘的特征有哪些
(1)沙尘时间变化特征
沙尘天气随时间有日变化、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4种形式。从日变化来看,午后到傍晚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段。这主要是因为午后锋面前后地面受太阳辐射强度不同导致温度梯度加大,促使沙尘暴天气强度增大;而傍晚或夜间锋面前后气温梯度锐减,沙尘暴的强度也明显减弱。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季沙尘暴最多、夏季次之、秋季为最少。这主要是因为春季和初夏季节土壤表层疏松,并且冷空气活动频繁,在午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就容易产生沙尘天气。
(2)沙尘空间分布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南方几乎没有;北方又以西北地区为最多;西北地区又集中分布在南疆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地沙漠区。对1952-2000年间中国西北及华北的强及特强沙尘暴统计资料等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多发区主要有3片:①以民勤为中心(达43次)的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区;②以和田为中心(达42次)的南疆盆地南缘区;③以朱日和为中心(达10次)的内蒙古中部区。其中,前两片的沙尘暴频数比内蒙古中部要高得多。另外,以宁夏盐池及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中心(达5次)的宁、蒙、陕交界处也是相对高的强或特强沙尘暴活动中心区。由于沙尘往往与大风相伴而行,因此通过统计分析1971-2000年3-5月大风日数与扬沙日数的数据发现,扬沙日数和大风日数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西北西部以4月和5月最多,西北东部经华北到东北西部的广大地区及东北东部4月最多,东北北部5月最多,青藏高原东部2-3月最多,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次数少,出现时间也较为分散。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春季沙漠的边缘地区,由于长期干旱,而且地表少有植被覆盖,当有大风来临的时候地表的沙尘很容易被吹起且被输移,但由于沙子粒径较大,不易形成悬移,因此不能长距离输移,这也是距沙尘较远的地区只有降尘而少见扬沙的主要原因。如果风持续的时间很长,形成悬移的浮尘能够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所经过的地区就会出现沙尘暴;当风速减弱到一定程度后,浮尘就会降落,该地就会出现降尘天气。如果此时降水,就会形成所谓的“泥雨”。
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6.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要最大限度的减轻和防止沙尘暴灾害损失,就必须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环保投资。
要根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根除沙源。而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就是采用套种耕作。大力发展园林经济,做好北方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人工育林的成活率、加大园林的资金和科技投入。
第二、控制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的玉米、小米、高粱种植,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合理规划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分布,提高种植业多裸地的有效覆盖。尽可能的减短裸露地域的赤地时间,特别是3到5月份的沙尘暴高发时间。加大人工投入,提高人工育林的水品。森林植被有多种功能。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都有良好的防风作用。所谓防风作用不是杜绝大风的发生,而是降低风速。在20世纪70—80年代,北京提出了查风道、堵风口的口号,很不科学,因为风道、风口是堵不住的,我们只能设法降低风速。当大风通过森林的时候,由于受阻而降低风速,大风所挟带的沙子会在林前、林中降落,从而减缓风沙活动。在森林的上空,风速也会降低,当风速降到起沙风速以下,风沙活动自然会削弱或停止。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雾霾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在中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