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中毒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食品安全 > 内容

蘑菇中毒相关知识

毒蘑菇中毒机制

不同的毒蕈致毒的机制不同,常见的毒蕈中毒机制有:

1、 白帽蕈

主要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能引起肝、肾、心、中枢神经系统等实质细胞损害、变性和坏死,对肝脏的毒素尤为剧烈。此外还含有其他毒性物质特别是毒蕈溶血素,后者可在胃蛋白晦、弱酸、弱碱及加温超过70℃的情况下被破坏,部分丧失其毒性。故食用后较少由此引起毒蘑菇中毒及损害。毒肽的致死量为2mg/kg,毒伞肽的致死量则不到0.1mg/kg。

2、 捕蝇蕈

主要毒素为毒草碱,中毒时能够拮抗阿托品的作用,引起胆碱能节后神经纤维所控制的反应系统兴奋。此外。它还含有其他毒素,其中之一有类似阿托品的作用,与毒蕈碱作用相反,因此中毒时不一定能够出现典型的毒蕈碱毒蘑菇中毒症状。另外,尚含有溶血素及一些挥发性毒物,故有捕蝇蕈之名。皮下注射3~5:mg或口服0.5g,可致人死亡。

1、 神经精神症状:如误食毒蝇伞、豹斑毒伞、角鳞灰伞、臭黄菇、红锈伞中毒,常出现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潜伏期仅10分钟-2小时。

2、 胃肠道表现:误食含有胃肠毒素的毒蘑菇后,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潜伏期较短,仅30分钟-6小时。

3、 溶血症状:误食鹿花蘑后可出现溶血症状。这种毒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12小时后,儿童多出现胃肠炎症状后贫血、眼睛发黄、尿浓茶;还有一些蘑菇中毒,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如皮肤紫斑、呕血、便血等。

4、 类植物日光性皮炎症状:误食猪嘴蘑菇中毒的患者,身体暴露部位出现类似日光性皮炎的表现,如面部肿胀疼痛,尤其是嘴唇肿胀外翻,形状如猪嘴。

5、 脏器受损型吃蘑菇中毒的症状:此型患者进食后10~30小时出现。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1到2天后中毒症状消失,进入一种假愈期,可1到3天后,病情又突然恶化,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以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能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病死率高达90%。

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监测显示,我国毒蘑菇中毒具有五大特征:

1、 地域性强,以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等最为严重,近年湖南、浙江增加迅猛,其他地区均有发生;

2、 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20%;

3、 毒物谱相对集中,在我国造成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主要集中在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红菇属、青褶伞属、粉褶菌属、桩菇属、粉末牛肝菌属等,致命的毒蘑菇主要包括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的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及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亚稀褶红菇。其中鹅膏属的毒蘑菇和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总人数的95%以上;

4、 发生时间集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6−9月份,其中以7−8月高发;

5、 家庭聚集性,80%的中毒发生在家庭,因毒蘑菇中毒家破人亡的案例不时见于媒体。

1、中毒时间在6小时以内者可予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2、立即口服白糖水,昏迷时立即口服50%葡萄糖液40~60ml并继进行静脉注射10%葡萄糖液,维生素C静脉滴注。

3、必要时予以吸氧、呼吸兴奋剂。

4、抽搐、昏迷、面瘫、呼吸中枢衰竭,请参阅中毒性脑病章抢救。

5、对症治疗。

菇中毒急救:

一般来说,色彩鲜艳、疣、斑、沟裂、泡浆、蘑菇环、蘑菇托和奇怪的野生蘑菇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成分,如蘑菇碱、蘑菇溶血素、肽和伞肽。

食用毒蘑后约经过0.5-0.6恶心、呕吐、剧烈腹泻、腹痛等症状可伴有出汗、唾液、流泪、脉搏、(或)黄疸、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少数患者有傲慢、呼吸抑制,甚至昏迷、休克死亡。中毒后,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 不要吃变质的蘑菇

有些朋友发现家里的蘑菇坏了,但是舍不得扔,用坏掉的蘑菇做菜吃,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还有的朋友用蘑菇做好菜肴以后,放了好几天,又拿出来吃掉了,这样也会导致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大家注意不要吃坏掉的蘑菇,或者变质的蘑菇。

2、 监管部门加强管理

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管理措施,指导、监督销售环节特别是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等售卖的野生蘑菇,发现种类不明、来源不清、疑似有毒的野生蘑菇应及时禁止销售并收缴销毁,以最大限度降低市售野生蘑菇的中毒风险。

3、 进食疑似毒蘑菇,及时就医

如发现疑似毒蘑菇中毒,患者应及时就医,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和/或剩余蘑菇样品,请一并带到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毒蘑菇种类和中毒类型并针对性实施救治。医院应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中毒事件的处置和病人救治。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