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夹雪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自然灾害 > 内容

雨夹雪相关知识

雨夹雪是指由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

雨夹雪现象对温度有要求,其主要发生在大气层最接近地面的部分的气温略高于水的冰点时。当融解层大气的厚度在230m至460m时,雨和部分融化雪将会自然地混合在一起,降落到地面时便会形成雨夹雪。

雨(雪)期间,温度低,湿度大,管理中应加强病害监测,特别注意蔬菜疫病、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提前采用防病药剂喷洒保护,一旦发病,及时治疗。

玻璃结冰暖风吹雨夹雪过后的清晨,经常会见到前风挡结冰的情况,如果不处理的话严重影响视线,存在安全隐患。要是处理不当,不仅收效甚微,还有可能会对车辆造成损伤。雨夹雪硬度相对冰雹、冻雨较低且更为透明,但其中会带有些许冰晶的痕迹。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

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

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来说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

1、 天气(温度)条件不同:下雪时地面气温必须低于3℃,否则降下来的就是雨水或雨夹雪,只有地表气温低于3℃时在高空中形成的冰块才不会被融化成液态水;降下雨夹雪时地面气温一般情况下是3℃或在3~4℃之间,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高空中冰块降落到近地面时既没有完全融化成液态水又已经被融化了一部分,才会形成冰水混合物。

2、 所降水体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形态不同:下雪时降下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固态水(冰),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0℃;雨夹雪降下的是冰水混合物,即液态水向固态水过渡性质的水,温度在凝固点左右,即略高于或略低于0℃。

3、 气象学性质不同:在气象学中把降水分为降雨和降雪两种。下雪是完全意义上的降雪,与降雨截然不同;下雨夹雪是降雨到降雪的过渡性质,还具有降雨的部分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特征。

雨夹雪形成,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作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雨夹雪有时是可以看到雪的,下雪时地面气温必须低于3℃,否则降下来的就是雨水或雨夹雪,只有地表气温低于3℃时在高空中形成的冰块才不会被融化成液态水;降下雨夹雪时地面气温一般情况下是3℃或在3至4℃之间,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高空中冰块降落到近地面时既没有完全融化成液态水又已经被融化了一部分,才会形成冰水混合物。

1、 防寒保暖少不了

雨雪天气寒冷,外出时,也需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重点保护“头部、背部和脚”不受严寒侵袭,尽量戴上口罩,以减少冷空气对鼻腔的刺激。

2、 摔倒后勿勉强活动

摔倒后不要勉强活动,避免加重伤情。摔伤后有骨折情况存在,贸然站起来有可能加重损伤部位的病情。如果遇到肢体、腰部疼痛特别厉害,千万不要勉强,立即原地求助。

3、 雪天摔倒先自查

摔倒后不要马上起,应“先做自查”。先在原地自查手、脚、腰疼不疼,颈部能不能动,看能不能坐起来,再活动下肢试一试后起来。

4、 防砸

沉重的积雪可能会压倒树木、广告牌、车棚等,公众请注意远离。也不要站在屋檐下,避免被高处掉落的冰棱及雪块砸伤。

5、 开车

汽车在冰雪路上行驶,一定要拉大车距,降低速度。不能急刹车,应轻踩轻抬。另外,还可以给车换上防滑胎,增加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