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是属于很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疾病,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当感染上特应性皮炎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湿疹和瘙痒等,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到后期引来更多的并发症。
提起特应性皮炎相信都不会陌生,大部分患者都会从婴幼儿时间段开始发病,大部分都会发生在头皮以及额头等位置,甚至还会蔓延到四肢位置。因此需要及时了解特应性皮炎,方便及时做针对性治疗。
引起特应性皮炎的原因有哪些?你都清楚知道吗?
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也称特应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皮肤严重瘙痒。多数患者从婴幼儿开始发病,疾病呈现出的皮损表现多分布于两颊、额部和头皮,以急性湿疹为主,逐渐蔓延至四肢伸侧。
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1、外界的刺激
因为很多患者在平时会对外界的一些空气或者是花粉过敏,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会造成特应性皮炎。还有的小伙伴住的卧室比较潮湿,在这种情况下床上会出现一些螨虫,也会导致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如果是由于螨虫感染所引起的特应性皮炎,治疗起来是很困难的。
2、遗传原因
这种疾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遗传所造成的,并且如果患者的父母经常会出现有皮炎或者是过敏的现象,那么有80%的可能性孩子是会遗传特异性皮炎的,并且一般新生儿是会在两岁左右才会逐渐发病,而且在发病的时候症状是非常明显的。
3、受伤
如果外出的时候由于划伤或者碰撞所导致皮肤受伤,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免疫功能就会由于细菌的感染从而受到阻碍。不仅如此,一些微生物和一些化学产品都有可能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有哪些症状?不同年龄段症状不同
1、青少年和成人期:皮肤干燥,瘙痒严重,皮肤损伤主要在屈曲侧,伸展侧也可受累,头颈部、眼睑皮肤损伤严重,皮肤损伤浸润肥厚为苔藓癣,部分表现为慢性手部皮炎,部分可发生全身。可伴有幼年性白内障、鱼鳞病、眶周黑晕、干性皮肤病、掌纹征、毛周角化、唇炎、易伴有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
2、儿童期:它通常从婴儿期演变而来,有些直接发生在婴儿期到儿童期。皮肤损伤主要涉及肘窝、腿筋和手腕屈侧。湿疹性皮肤损伤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疱疹、侵蚀、渗出和结痂,但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慢性损伤。瘙痒性皮疹常发生在四肢伸展侧,表现为深红色或肤色丘疹、结节和浅淋巴结肿大。一些儿童患者可能患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
3、婴儿期:又称婴儿湿疹,超过出生后1-6月病,表现为头部、面部和四肢皮肤渗出的急性炎症。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丘疹、渗出、痂,也可为浅红斑、丘疹、干燥、轻度头皮屑;常缓解交替发作,2岁以上皮疹消退。
特应性皮炎如何治疗?可以采用如下这些方式
由于特应性皮炎的病程长,易反复,因此,其治疗原则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
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
1、清心培土药物
如果特应性皮炎是心火脾虚型的,可以应用清心培土的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缓解病情。
2、清心导赤药物
中医把特应性皮炎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心脾积热型是其中的一种。这种类型的特应性皮炎可以应用清心导赤的中药辨证治疗。
3、养血祛风的药物
有些特异性皮炎患者属于血虚风燥型,皮肤干燥、肥厚,此时需要应用养血祛风的中药辨证治疗,才能更好地缓解病情。
4、健脾渗湿药物
特异性皮炎是脾虚蕴湿型的时,皮损较红,有血痂、渗出,此时最好能服用一些健脾渗湿的中药方剂治疗。
西药治疗特应性皮炎
1、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面部出现特应性皮炎时,可以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止痒,副作用小,还不用担心会有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2、糖皮质激素制剂
这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常用药物,见效比较快,但副作用比较大,所以用药必须遵医嘱,而且不可长期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3、保湿止痒剂
出现特应性皮炎后,常会有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适症状,此时可以应用一些保湿止痒的药膏对患处进行涂抹,可以有效的缓解不适症状。
特应性皮炎注意事项有哪些?这几点不容忽略
1、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
纠正皮肤干燥,保护皮肤屏障功能和止痒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关键措施。在急性期,每日用温水泡浴1~2次,在增加湿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少渗出,去除痂皮和残留药物;慢性期可每日泡浴1次。
不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在缓解期,润肤剂和(或)保湿剂的应用极为必要,应至少每日外用(多主张全身使用)1~2次,尤其是在沐浴后应即刻使用,以保持皮肤的水合状态而保护屏障功能和减轻瘙痒症状。
2、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尽量避免一切可能的刺激。应尽量穿棉制品衣服,以宽松为宜,勤换衣物和床单等生活用品,避免用力搔抓和摩擦;避免过度清洗皮肤,尤其是烫洗和过度使用肥皂;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汗液的刺激;注意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减少如屋尘、螨、动物毛、花粉、真菌等变应原;注意观察对所进食物的反应,避免食入致敏食物。
( 责任编辑: 李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