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再单纯是政治、思德问题,相当多的是缠绕在学业和生活中与心理障碍相关的问题。会造成很多的心理疾病,下面为大家介绍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会出现很多心理疾病,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下面佰佰安全网为大家介绍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⒈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一位一贯是“三好生”的女生,因一次考试迟到,被老师批评了两句,结果心理产生了疙瘩,过分自责自己,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成绩明显下降。又有一位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劳动态度极差,老师在班上批评他,这位同学不但不能虚心接受,而是大哭一场,在十几天的时间显得沉默寡言,成绩也随之下降。诸如此类的“心病”以及行为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⒉外界压力。
学生能力无法达到外界的各种要求的因素也同样给他们带来无形的压力。许多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家长寄予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会由于达不到目标而失信心,自卑自责,会因持续的失败和内疚而形成紧张,恐惧的焦虑情绪。考前失眠,考时胸闷,心跳加快和神经失常等神经系统反应也随之出现,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话,无论对错,一概排斥。如曾有一中下生,因平时考试均在70分以下,但父母要求其孩子一定要考在95分以上。由于家长的要求孩子高不可攀,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家长说话他顶撞,这样不但成绩上不去成绩还有滑坡现象。又如,有两名一级达标中学的高中学生,成绩一度在年段100名以内,但是她看到别人考得比自己好,自己闷闷不乐,最终以神经分裂而休学,而嘴里常念着你们不要这样对待我。还有一名二级达标中学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他如掌上明珠,他性格内向,很少言语。原来成绩数年段第一,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成绩滑落到年段第80名,自己觉得无脸见人,而离家出走。
3.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成员中某些不良习惯以及不良心理表现。例如嫉妒他人买书购房,晋级升迁,购买高档家具等,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发展,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拿别人孩子的成绩来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因未达到父母的要求转而从内心上产生一种嫉妒心理。如:曾有2名中、低年级学生要求家长打电话给老师,推荐自己当班长或中队长,不然他就不好好学习。
4.教师、家长的偏心宠爱。
如经常提问、表扬某些学生等则容易引起同班其他同学对这些同学的嫉妒,在家庭里对孩子过分娇纵溺爱,致使娇生惯养的孩子在遇到不顺心之时,不但不懂得检点自己还会产生一种嫉妒别人幸运的不良心理。
5.争强好胜的心理压力
争强好胜是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存在,如果过分的好胜心容易造成他的心理上的压力,导致他们在竞争活动中遭失败时会嫉妒起别人的优势。
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考试焦虑症
焦虑是人们常有的一种正常体验,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性和潜能,考生在考试前或考试时都会焦虑、紧张,这不仅不会影响其考试状态,反会对其正常发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物极必反,过度的焦虑就是一种病,焦虑情绪过度的学生会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下降,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受影响后,反过来又加重症状。考试焦虑症不仅表现为对不该担忧的情况发生过度的担忧、恐惧、烦躁不安、失眠,而且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慌、气急、大汗、晕厥、手足发麻等。考生出现焦虑障碍,有来自自身和家长两方面的因素。父母要求过严、自己期望过高和害怕失败都是引起紧张而导致考试焦虑症的原因,其中自己期望值过高是重要原因。对出现焦虑情绪障碍倾向的学生,在家庭治疗方面应采用支持心理治疗,如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对他们的痛苦适当表示同情,消除他们的顾虑,以帮助他们摆脱不安全和失败的心理。对有焦虑情绪障碍倾向的父母,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弱点和可能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应明确,要想让孩子尽快恢复正常,必须要调整家庭其他成员的焦虑情绪。
抑郁症
抑郁症往往以学习困难为主要表现,常常导致注意力涣散,记忆力明显下降,接受新鲜事物、新鲜知识困难,学习成绩全面下降或者突然下降,从而导致病人厌学、害怕学习、逃学、拒绝学习,自暴自弃,不守纪律,与同伴关系不良,这类病人常常见于各级各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和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在少年时期常由于学业失败或面临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发生的抑郁,发病率在青春期女生较男生多见。抑郁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便会反复发作,并逐渐演变为慢性化,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社会功能。如果老师或家长,发现孩子有与抑郁有关的症状持续出现两周以上,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免贻误治疗和调整的最佳时机。
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以同时出现较常见,比如对自己刚做完的作业担心没有做好,反复检查等。一般来说,本人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多余的,无意义的,给本人造成痛苦,但明知却不能放弃。内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且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强迫心理,此外,自幼胆小怕事、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的紧张压抑中会焦虑恐惧,为缓解焦虑恐惧就会产生诸如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等强迫症行为。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明显的强迫症倾向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应采用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
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的直接诱因常常是学习失败,在学校遇到某些挫折和侮辱,或者是遇到家庭变故。有学校恐怖症倾向的学生在上学时感到很勉强,该去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有时显出要去学校或准备去学校,但一旦到学校或接近学校就逃走,坚决拒绝上学。有的学生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去学校。学校恐怖症与逃学不同,具有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常伴有较明显的情绪障碍,一般来说是学业上问题不大或品学兼优者。学校恐怖症是父母知道孩子拒绝上学而留在家中,而逃学往往是父母不知道孩子不去上学。出现学校恐怖症倾向的学生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医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了解出现此症状的诱因。还应调整学校环境,使其回学校后有较好的适应条件,较快建立自信心。
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表现
1.易紧张、烦恼、焦虑,不敢与人交往,胆小害怕、怯懦,内心总有不安全感。
2.敏感多疑、过分克制、思虑过多、优柔寡断、注重细节、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具有强迫症倾向。
3.有的孩子有紧张、焦虑等情绪,告诉家长或医生的却是头疼、失眠、胃不舒服、没劲儿等躯体化症状。
4.还有的孩子心理问题比较隐性,不易发现,具体表现为:该做的事拖着不做,遇到问题总是拖延,有的甚至去喝酒,把问题抛到意识之外不去解决。
5.一遇到解决不了的挫折和问题就发泄,用砸东西、攻击等暴力行为发泄。
6.逃避现实的正常生活。比如,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上网;厌学,整天在大街上溜达或离家出走等;内向不说话,悲观甚至有自杀想法和行为。
学生心理疾病的危害
1、祸及他人:当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出现危险行为攻击他人时,多会对被攻击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尤以患者周围熟悉的人居多。
2、伤及自己:自杀是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危害大的一种行为方式。据临床调查,自杀率高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抑郁症 ,其自杀危险高于一般人的25--50倍;其次是 精神分裂 症,在死亡的精神分裂患者中约占13%。
3、危及社会:有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难以走出心理误区,偏执记恨于政府、社会,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4、殃及家庭:精神心理疾病不仅因病态行为给家人造成身体乃至生命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及家人生活质量的下降、精神负担加重等情况,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预防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1)应该学习基本哲理和道德的理论,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做到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不患得患失,不自寻烦恼。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道德观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基本要素。
(2)科学地、客观地、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现实实生活不都是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而恰恰是常常充满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常有阻碍和曲折。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保证速写的心理反应。
(3)能和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少女要培养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学会新生别人的权益和容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在与人交往中,处处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不要轻易对人表示忿怒或怨恨的态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不使自己陷入落落寡欢的狐独之中。
(4)要充分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即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生活在客观环境中,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并能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样才能少失败,也少烦恼。
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结果却所愿不随;而过低估计自己,却又常常错过了近在眼前的有利机遇,使自己终生一事无成,并经常处于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等不良心态的困扰之中,甚至走上自毁的道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能经受起悲痛、欢乐、失望等刺激。心理健康的少女,必须有较强的自制力,培养自我疏导、自我超脱的精神;学会抑制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客观保持平衡,以求得有效地适应
(5)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适当的劳逸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总之,心理健康的少女应该是襟怀坦荡,目光远大,热爱生活,信心百倍,精神愉快,活泼可爱以及孜孜不倦,奋发上进的。
为了避免学生患上心理疾病,我们在生活中要经常的开导孩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想了解更多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佰佰安全网。
( 责任编辑: 朱文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