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的的牛奶饮品众多,可很多消费者却总觉得不安全,因为之前出现的牛奶类食品安全事件真是太多了。的确,好奶源自好牛,这是最浅显的道理。问题是,中国目前的好牛数量并不太多。
奶牛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牛奶质量。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生说,要生产优质牛奶,必须控制牛奶中微生物(细菌)指标。国外牧场一般规模较大,采用机械化榨乳并立即冷却贮存,然后由保温的奶槽车将奶运到工厂,全过程受污染的可能性很小,原料的细菌数很低。我国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原料奶标准”中,细菌菌落总数(TBC)指标是每毫升50万个,这个数量比欧盟的标准高了整整五倍,比德国和荷兰的国家标准高了10倍!奶业发达国家实际上已经将微生物指标控制在每毫升三万个。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奶业专家骆承庠教授介绍说,“原料奶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手工挤奶方式。如果奶头清洗不净,容器的卫生又不过关,就会使原料奶直接受污染。再加上牛奶由手挤到小桶,到大桶再到奶车,其间多个环节使原料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一些杂菌、大肠杆菌以及臭气等都可能从空气进入挤奶设备和生乳中,造成原料奶的二次污染。”
在原料奶中,经过高温杀死后的细菌被分解,会形成微量的内毒素。如果原料奶中细菌数目太多,就会使成品奶里的内毒素增多,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
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由于奶牛长期营养不平衡,造成奶牛产后隐性乳房炎、瘫痪、胎衣不下、犊牛瞎眼的发病率较高,原奶质量不高。
“有些养牛户在较差的环境下为了实现高效益收入,大量用药物控制疾病,而不顾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为了促进生产,盲目使用激素,有的在饲料中长期加入各种药物,饲料污染,造成畜产品中药物含量超标。
我国牛奶标准(GB5409-85)中在主管部门“不得收购”条款的第六条作出规定,“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牛乳有影响的药物治疗期间的母牛所产的牛乳和停药后三日内的牛乳不得收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国家虽然禁止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因此缺乏监查手段和监督系统。而2002年10月开始实施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标准》,对鲜乳卫生要求‘抗生素不得检出’,但这只是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没有作为牛奶上市的硬性指标来执行。违禁者只是由明目张胆转变为半地下式。”
一位专收散奶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描述道:“不少养殖户卫生意识淡漠,牛舍条件很差。牛的排泄、喂食都在牛棚里,地面肮脏不堪,到处是粪尿和酸臭气味,苍蝇飞来飞去,过滤用的纱布很长时间都不换,结满黄色奶渣……保证你看过以后再也不想喝奶了。”
( 责任编辑: 胡玲玲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