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环境污染 > 内容

生态环境相关知识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第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第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生态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按形成原因,分自然环境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多为综合效应,如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和海洋 可使水体的物理上化学上生物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种类、种群变化,并对人类产生影响。 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设法添加环境系统的正效应,降低环境系统的负效应,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生态环境效应有哪些危害

1、人们最熟知的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的现象。城市及工业区,因大量燃烧石化燃料,放出大量的热量,加之城市建筑群及道路的热辐射,引起局地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称为热岛效应。

环境生态监测有以下三个特点

1、长期性

自然界中环境生态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相对很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生态系统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特点对自身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调控,任何的短期操作行为、静态的数据及调查结果都难以得到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在长时间的监测中才能对生态环境中的运行规律进行预测以及揭露。

2、周期性

环境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是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过程,但是由于系统自身具有相应的调控能力,从而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反映的程度却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时候要持续很长时间,并且要采取周期性的方式进行连续监测,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生态监测的发展。

3、综合性

一个全面而高效的环境生态监测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纷繁复杂,它包括监测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的多个方面,同时监测对象也多种多样,包括监测区域的空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和植被等,同时监测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涉及到得学科包括生物、环境、生态、地理、理化、数学和信息等多个学科。

措施一:强化宣传

让生态环境整治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宣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一是利用大喇叭、悬挂标语、入户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使生态环境整治家喻户晓,上下思想统一;

二是充分发挥各社区、各村文艺团体的作用,深入宣传生态环境整治,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三是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组织动员居民群众走出小家,挥汗街头,改变“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状况,不断提升居住环境。

措施二: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到位

整治生态环境,需要有关部门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做好巩固工作。需要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进一步细化保洁标准,扩大保洁范围,提升保洁质量,严格做到“一天两清扫、垃圾日产日清”。

在基本原则方面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大国际国内的新型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大幅提升,总体幸福指数也得到大幅提升,但生态环境等问题也开始凸显,人民群众从注重“温饱”逐渐转变为更注重“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从民生改善与人民福祉的角度去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民生。必须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的严重退化,从而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