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丙烯酯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劳动安全 > 内容

碳酸丙烯酯相关知识

碳酸丙烯酯为一种无色无臭的易燃液体。与乙醚、丙酮、苯、氯仿、醋酸乙烯等互溶,溶于水和四氯化碳。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很强,性质稳定。工业上采取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在一定压力下加成,然后减压蒸馏制得。可用于油性溶剂、纺丝溶剂、烯烃、芳烃萃取剂、二氧化碳吸收剂,水溶性染料及颜料的分散剂等。

碳酸丙烯酯的制备

1.光气法,丙二醇与光气作用,生成氯甲酸羟基异丙酯,然后与氢氧化钠作用生成碳酸丙烯酯,再经减压蒸馏得成品。

2.酯交换法。

3.氯丙醇法。

4.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合成法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在150-160℃、5MPa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丙烯酯。经减压分馏得成品。以上方法均已工业化,但前三种方法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欠佳,因而逐渐被第四种方法所代替。

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 成本的降低, 碳酸酯的应用遍及塑料、印染、纺织、电池、汽车、建筑等领域。尤其以PC (碳酸丙烯酯)和DMC (碳酸二甲酯)的应用最为广泛。PC 是一种化学稳定性好、无毒的有机溶剂, 工业上用其吸收天然气、油田气和合成氨原料气中的CO2 与H2 S气体, 在纺织、电池、印染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DMC 是一种重要的非毒性、清洁化工原料, 其分子中含有羰基、甲基和甲氧基, 可以用来代替剧毒的光气作羰基化试剂, 代替强毒性、致癌的硫酸二甲酯作甲基化试剂等, 被誉为21世纪有机合成的/ 新基石。

碳酸丙烯酯是性能优良的高沸点和高极性的有机溶剂, 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学品, 在有机合成、气体分离、电池电介质以及金属萃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用作增塑剂, 纺丝溶剂、水溶性染料和颜料的分散剂、油性溶剂、烯烃和芳香烃的萃取剂,氮肥生产中用作脱碳溶剂, 用在第二代锂离子电池中作电解液以保护石墨阳极。它是高效脱硫脱碳( 二氧化碳) 溶剂, 用于天然气净化, 合成氨原料气净化和制氢等工业部门。它的另外一个新用途是用于木材粘合, 例如它与异氰酸酯按一定比例混合用作木材黏合剂。近年来, 利用碳酸丙烯酯和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 可以由碳酸丙烯酯制备碳酸二甲酯, 由于碳酸二甲酯的用途很广,需求量很大, 这样也间接地拓宽了碳酸丙烯酯的用途。

碳酸丙烯酯是一种高效溶剂,无色(或带微黄色),无毒性、无腐蚀性,毒理数据是动物实验经口服或皮肤接触均未发现中毒。对高分子物质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特别是对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

【用途】是极性溶剂,用作增塑剂、纺丝溶剂、水溶性染料及颜料的分散剂。也可用作油性溶剂和烯烃、芳烃的萃取剂。碳酸丙烯酯作电池的电解液可承受较恶劣的光、热及化学变化。在地质选矿方面和分析化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用途。另外,碳酸丙烯酯还可代替酚醛树脂作木材黏合剂,还用于合成碳酸二甲酯。

储存注意

生产时注意防止光气毒害。车间宜通风良好,设备应密闭。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用铁桶包装,贮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火源。按易燃化学品规定贮运。

性质描述: 无色无臭易燃液体。相对密度1.2047,熔点-49.2℃,沸点238.4℃,闪点128℃,折射率1.4218。与乙醚、丙酮、苯、氯仿、醋酸乙酯等混溶,溶于水和四氯化碳。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很强,化学性质稳定。

健康危害:吸入、 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脸,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物化性质】无色无臭易燃液体。沸点238.4℃。熔点-49.2℃。闪点128℃。相对密度1.2047。折射率l.4218。与乙醚、丙酮、苯、氯仿、醋酸乙酯,等混溶,溶于水和四氯化碳。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很强,化学性质稳定。

【用途】是极性溶剂,用作增塑剂、纺丝溶剂、水溶性染料及颜料的分散剂。也可用作油性溶剂和烯烃、芳烃的萃取剂。碳酸丙烯酯作电池的电解液可承受较恶劣的光、热及化学变化。在地质选矿方面和分析化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用途。另外,碳酸丙烯酯还可代替酚醛树脂作木材黏合剂,还用于合成碳酸二甲酯。

【制法】(1)光气法。丙二醇与光气作用,生成氯甲酸羟基异丙酯,然后与氢氧化钠作用生成碳酸丙烯酯,再经减压蒸馏得成品。

碳酸丙烯酯(分子式:C4H6O3)为一种无色无臭的易燃液体。与乙醚、丙酮、苯、氯仿、醋酸乙烯等互溶,溶于水和四氯化碳。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很强,性质稳定。工业上采取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在一定压力下加成,然后减压蒸馏制得。

可燃性危险特性:遇明火、高温、强氧化剂可燃; 燃烧排放刺激烟雾。

储运特性:包装完整、轻装轻放; 库房通风、远离明火、高温、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本品毒性不详。生产时注意防止光气毒害。车间宜通风良好,设备应密闭。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