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轻的出去打工了,之所以农村里面只剩下老人,是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实际上老人也想出去打工,但是适合老人干的工作很少,因此更多的老人在农村,还有一点原因就是老年人舍不得工作了多年的土地,想种点粮食,不仅能够养活着自己的吃花用途,还可以或多或少的补贴一下孩子。
【2】落叶归根,实际上留在农村的不仅仅只是那些种地的老人,还有一些在外地打工或者创业后不愿意留在大城市,返乡养老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农村就是他们的根,他们都愿意落叶归根,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愿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这是一种故土情结。
【3】不习惯城市生活,有一些老人的孩子也曾经帮他们的父母接去城市里面生活,但是没过多久老人们却回来了,这是因为老人们不习惯于城市里面的生活,在农村里面他可以隔三差五的和一些其他人聊聊天说说话,但是城市里面举目无亲,因此他们不愿意在城市里面孤独的生活,宁愿回到农村。
1.心里的孤独问题。
其实在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心理的孤独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对于农村里面留守在农村里面来说,基本上就剩下老人,那么孩子呢本身是有一定的代高的,没办法真正的心灵交通。
所以这种情况之下没办法相互沟通的情况之下,因为隔的时间或者说隔的年代太久了,心里根本就不同一个层次。直接显示出来的农村里面的老人是非常非常孤单的,心理的问题,确实是非常孤单,如果说能够有人和他们经常聊聊天拉拉家常,那也许会好很多。
2.发病出问题不能及时地处理。
有的农村里面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一个有突发情况可能不能够及时处理。因为年轻人不在家,孩子也不在家,只有老人留守在家的时候,这些老人呢,一旦出现其他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当代隔壁的老人相互发现了才知道出现了问题,如果说不发现的情况之下,有可能过世了,去世了都不知道。
一、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留守老人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一方面要成立专门机构,出台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相关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乡村两级要有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组织,对农村留守老人做到有人管、有人问,及时解决他们生产生活问题。
二、加强教育。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面要加强对不赡养老人子女的教育,教育他们赡养老人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知法守法,知廉耻懂孝道,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善良的种子,懂得真善美,长大后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加大投入。政府要根据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进一步扩大农村敬老院覆盖面,提高入住率,对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要安排进住敬老院,对子女无赡养能力的老人要免费进住敬老院,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应保尽保,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困难家庭,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缴费上适当减免,要进一步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康养体系建设,让更多的农村留守老人享受社会优越的康养服务。
留守老人是指农村家庭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两老或一个老人加介个小孩留守家中,这些老人是有子女的,但是为了生计,子女们都选择往一二线城市就业上班,只有逢年过节回来相聚;
空巢老人则是指无子女或与子女关系决裂被迫选择独居的群体。
留守老人一般生活在中国偏僻贫穷的农村,年龄70-100岁,他们基本都出生于文革中后期。
农村留守老人有哪些突出的问题呢?一方面留守老人长年没有家人陪在身边,这对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构成重大挑战,易患孤独孤僻等症;其次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由于地处山区离集市遥远,买米买菜自是一大难题,只能在赶集的日子偶尔托人采购点家什补给;再有农村医疗机构欠缺,卫生站同样距离偏远,同时医疗物资人员有限,留守老人一旦有感冒发烧的症状,往往很难得到有效治疗,而且往往会病急乱投医或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1.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流,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一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改善家庭供养水平。二是吸引中青年骨干“回流”,筑牢家庭养老的根基。鼓励带头人兴建乡镇企业、村集体企业,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同时尽到赡养照料老人的责任。政府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助”
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单一。多数的农村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更无有针对性的老年活动中心,从而导致留守老人的生活方式单一,精神空虚。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老人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扩大农村公共活动空间,为农村留守老人构建一个沟通交流和活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