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程度不同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喜爱回忆往事,过去生活比较幸福、事业有成而对社会贡献较多的老人,常常能从回忆往事中得到满足和自尊,因而减轻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业无成的老人,则难以从回忆中得到满足。社区、家庭、亲友若能体察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赋闲后的生活。
有一项社会调查报道显示: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青壮年比重相对较少,创新动力不足的局面。在老年人口占据较大比重的中国,如何关怀和照料老人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爱老敬老,不仅是美德意义层面上的要求,更是精神关怀的迫切需要。
每逢新春佳节,是万家团圆,欢庆新的一年的好日子,然而对于大部分独守的老人们来说却是难以适应。因为子女在家待不长时间又要开始忙碌工作,离家上班。老年人适应不了聚短离长,原本热热闹闹的却突然而来的冷清,这也使得许多老人患有节日孤独症。
所以,关爱老人要从现在开始,不要等老人百年之后才后悔没有好好陪伴他们。如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呢?
都说老人是老来孩,在他们衰老的同时,思维和行为也日益像新生的小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眷恋也充满不安全感,需要我们子女悉心呵护和保护,就像当年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一样。
1、开导老人看开生死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老年人年纪越大,出于对家人的牵挂等原因,对疾病可能会有一点忌疾讳医的心理。这时子女们要帮助和开导老年人,让他们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面对疾病要学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配合一生的治疗去战胜它,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做法,抗拒就医,骗己骗人,当做疾病不存在,以免将小病拖成大病。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多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识,以免老人因不懂而产生畏惧,影响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
2、日常生活多关心老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零零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也可能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怙恃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现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许多年轻人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即使不住在一起,子女也要多多关心老年人,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吃饭,以免老人由于孤独寂寞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1、可以去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为老人准备一些娱乐活动,比如为他们表演节目,和他们一起合唱,一起跳舞,一起玩下棋等。
2、定期帮老人换洗床单,帮老人打扫房间,给老人剪指甲,剪头发梳头发,给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
3、关爱老人,除了要照顾他们的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排解他们内心的寂寞,要多陪他们聊天,让他们开心。
做事不光要有耐心,更要有真心,只有付出真情才能打动他们,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定期走访,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精神服务
对空巢老人进行走访慰问,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子女外出工作情况等,及时了解和解决空巢老人的紧急需求,陪同老人聊天解闷,提供精神慰籍和心理抚慰,增进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赠送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给老人。此外,还要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活动以及专为老人开展的系列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享受老年生活。
二、开展体检活动,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服务
为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社区定期为空巢老人举办免费的身体检查活动,使老人生病能够得到及时医疗和照顾。
三、宣传引导,扎实推进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全面铺开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工作,大量收集关爱服务情况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通过对帮扶对象进行跟踪报道,加大对关爱空巢老人工作重大意义的宣传,广泛宣传无私奉献、关爱老人的感人事迹,号召广大市民向志愿者学习,积极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