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学生越来越多,留学生面临的适应新环境也成了焦点,那么留学生如何克制不适应环境呢?小编在文中为您介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学生越来越多,关于学生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如:留学生适应环境的问题,这是影响留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留学生如何克服不适应环境呢?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留学生不适应性的表现
1、自理能力差现象:现在很多的留学生在国内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心肝,不会洗衣做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自理能力差。在国内有父母,但是只要一出国,出现这些状况,他们首先打越洋电话跟自己的父母抱怨、求助。药方:家长们应从小让孩子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给孩子创造独立成长的机会。建议让孩子自己动脑、自己动手、亲自处理留学相关事情。
2、比富斗阔爱炫耀现象:出国留学的孩子当中,不乏巨贾富商的子女。这些孩子家境富裕,出手阔绰,喜欢相互攀比,彼此炫耀。药方:简洁的生活,才能收获丰富的人格!所以建议孩子出国后家里不要给太多的零花钱,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生活上过得去就行。
3、法律意识薄弱现象:很多中国留学生对国外的法律规范没有足够的重视,爱意气用事,法律意识非常差。如没办保险就开着车四处兜风,为别的中国留学生“出头”而打群架。药方:让孩子从小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出国前,可以参加一些培训或是相关的讲座,事先了解国外的法律规范。
4、表现不够积极,过于低调现象:西方的课堂气氛和中国不同,西方学生在课堂上是很活跃的,所以老师们也习惯和同学在课堂上多交流,但是中国学生有些会感觉很不适应,于是每次上课便坐在最角落里,也不积极回应老师的讲课。药方:国外的教学环境非常开放,上课应该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出你的想法,哪怕你的回答不正确或者与老师发生争论。不要放过任何思考的机会,不束缚自己的个性发展。想来这也是一些国内培训学校全外教的道理,只是为了让中国学生提前适应吧。
5、缺乏礼貌现象:中国学生不善于表达感激,或者没有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同时他们好热闹,爱扎堆,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药方:西方追求个人自由是在不打搅别人的前提下的。其实,尊重别人的自由就是维护自己的自由。
6、动手能力差现象:国外的教学环境提倡锻炼学生独自思考和亲自动手的能力。因此对自学能力要求非常高,这就造成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动手能力跟不上,应用能力太差。药方: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出国读书要学会自己查资料,学会自己判断,学会亲自去实践,学会自己处理事情。
7、为了父母出国现象:很多高中生都是靠父母来决定自己的人生,现在有很多学生出国留学不过是为了实现父母的夙愿,结果在国外的生活很落魄。药方: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否适合出国,不能完全听任父母的安排,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学习成绩不好,又没有做好出国准备的学生最好不要出国,否则就是一种折磨。
8、一时冲动凭兴趣出国现象:一部分学生出国留学没有明确目标,全凭一时冲动,纯粹是凭着爱好和兴趣出国,对毕业后的目标缺乏规划。
留学生不适应的原因
1、语言问题,尽管在出个留学的学生具备很好的法语,但还达不到能够听懂专业课程的程度,专业词汇的积累太少;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外国的教学同中国不同,往往没有教科书,老师也没有成型的教案,而且很少有板书,学生听课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在上大学的最初几个月完全听懂课还是很困难的,勤奋好学的学生会在课后去借外国学生的笔记,会去图书馆查资料,会在读语言期间就去听大课,而那些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往往因为听不懂课就不去上课,用全部的时间去打工,从而荒废了学费也就谈不上能在大学毕业了。
2、思维观念、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老师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中国学生可能每句话都听懂了也不知其所以然;外国老师要求学生写篇文章,中国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写,自认为不错,却被老师判为不合格而郁闷,这就在于学生能不能尽快的融入法国的社会,能不能多结识一些外国的朋友和老师,能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有利的学习条件;
3、部分中国学生本身基础就薄弱。
过来人认为当留学生满怀希望来到了一个制度不同、观念不同、习惯不同,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国家后,很多的事情都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在遇到困难以后,只有乐观向前,才最终收获!
留学生如何克服不适应性
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在出国之后都会出现或多或少对异国生活的不适应。这一般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如果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并融入当地的学习生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下面就谈一谈如何更好更快的克服出国的不适应:
首先,语言的准备当然很重要,但是出国前了解一些留学国生活习惯、民俗宗教、文化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本国和留学国的文化差异,学习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熟悉文化习俗禁忌,可以更好的和当地人沟通。
其次,学生到国外后就要开始自己打理生活。从寻找合适的住房,到买菜、做饭、洗衣服,对年龄较小的留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考验。他们经常因为琐碎的事情焦躁不安,遇到问题没有主见,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常常自认倒霉。这些与学生在国内就缺乏保护自己、独立能力不强和缺乏交际能力有关。针对这点,建议高中在读或高中毕业年龄偏小的孩子最好能够先在寄宿制预科学校里就读一年,再申请大学,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还可以完成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在出国之前也可以适当的培养一下自己生活方面的能力。先在熟悉的环境里训练一下自己,这样进入到陌生环境中才不会手足无措。
最后,改掉事事依赖的习惯。作为顾问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送出国的学生在学校遇到问题直接打电话问家长该怎么办。家长完全不了解情况,焦急地找当时办理手续的顾问,请我们和校方联系处理。而在我们在和学校沟通后发现:其实只是学生自己去老师那里询问或是和高年级的同学简单了解下就可以弄明白并处理好的事情,却兜转了一大圈,浪费几天的时间。在国外,当地学生的独立能力是很强的,中国学生要学会主动和别人交流,积极处理自己的事情。
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的过程
每个初次出国留学的人都会经历兴奋、文化碰撞和习惯三个阶段。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教育背景、年龄和语言能力的不同,这三个时期可长可短。初次出国的人刚刚踏上异国他乡往往感到十分的兴奋。其心理反应有同一个游客,对什么都感到好奇。这时他并没有真正地接触当地社会,因而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度也较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友好的向导,那么蜜月期很快就会过去(有人做过计算,认为通常是两周),随之而来的便是失望和失落——失落在我们所不熟悉的环境中,衣食住行都要从头学起。文化的碰撞从生活的小事开始,其影响却是在人的心灵上。等慢慢地我们理解并习惯了所在国的行为准则,言行举止也有意识地无意识地向当地文化靠拢,那么我们就进入了适应期了。我们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不再少见多怪,也觉得自然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磨合的时间太长势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文化磨合期较长,而有的人却能很快地适应异国生活呢?这取决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例如,我们对所在国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无知;无法摆脱自己“文化的有色眼镜”等。客观的因素有年龄、语言沟通能力、地理环境等等。一般来讲,出国学习的年龄越小,语言能力越强,就越容易适应。
留学生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
建议即将跨出国门的学生要尽量在语言和文化上多做准备。例如尽可能多地找机会接触在华的外国人,请他们介绍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体验和国外的生活习惯等等。到了国外后,亦要大胆结交当地的朋友,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尽量做到“入乡随俗”。这是一种消除文化壁垒的有效手段。不顾一切地“我行我素”,到头来只能沦为“孤家寡人”。
跨文化交流最要避免的两大误区。一是仇外,二是媚外。两者都是文化偏见极端化的表现。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暂时放下自己的标准去理解他人。但是不等于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而全盘西化。其实,差异并不是件坏事。经验告诉我们,差异往往引起他人注意和好奇。如果我们能够把差异转化为一种沟通的动力,利用好奇来加强沟通,那么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正确的跨文化交流的态度应该是谦虚好学、不卑不亢、以礼相待、勿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民族自尊。否定自己的民族自尊决不会换来他人的尊重。
以上是我们佰佰安全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留学生适应环境的知识,希望您能做个参考,如果您想了解跟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学校安全知识,请您登陆我们的佰佰安全网,更多知识尽在其中。
( 责任编辑: 朱文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