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医疗卫生 > 内容

急性肝衰竭相关知识

急性肝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或严重肝功能损害,出现以黄疸、腹水、肝性脑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起病急,进展迅速。近年来随着肝移植、人工肝等技术的发展,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肝功能衰竭会有重度消化道症状:食欲低下或缺失,频繁呕吐,极度乏力,高度腹胀;肝性脑病;精神神志改变至不同程度昏迷;黄疽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每日升高超过17μmol/L;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腹水;肝脏进行性缩小;后期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全身乏力极其明显,呈进行性加重,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CHF则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症状迅速加重,乏力逐渐加重。食欲低下,恶心、呃逆或呕吐;腹胀明显;黄疸出现后,消化道症状不缓解,反而日渐加重,以致消耗、衰竭。最后出现代谢紊乱、肝肺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

1、病毒

从全球来看,有超过50%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报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甲肝和戊肝感染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当然,急性肝功能衰竭也可能发生于乙肝感染后,这在一些亚洲和地中海国家较为常见。

2、药物诱导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在美国导致急性肝衰竭病例中约占50%。这种伤害可能是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的。对乙酰氨基酚所引起的肝毒性,是美国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

特殊药物诱导的肝损伤比较少见,即使对于暴露在潜在肝毒性药物中的患者也是如此。只有少数药物诱导性肝损伤患者进展为肝性脑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其他因素,如老龄、血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增加、凝血疾病等则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3、其他原因

在原发性心脏危重患者、循环系统或呼吸系统衰竭的患者中,可能发生急性缺血性肝细胞损伤或缺氧性肝炎。其他原因还可能有肿瘤浸润、急性Budd-Chiari综合征、中暑、摄食蘑菇、以及代谢性疾病如威尔森氏症等。

一、一般治疗措施

发生急性肝衰竭患者,首先要确定所在的医院有合适的技术条件使患者接受治疗,并且有能力监测肝衰竭是否发生恶化,同时能提供并发症的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二、急性肝衰竭的实验室检测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变化,必须实时监测,每日监测一次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每隔3~4天监测凝血指标、血常规、代谢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也要注意监测感染、血糖和电解质等情况。

三、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是体循环血管阻力低,加上患者经口摄入减少和液体外渗至血管外间隙,患者可能出现血容量不足,大多数患者需要液体复苏。对于低血压患者,可用生理盐水复苏,合并酸中毒者可用碳酸氢钠,低血糖要注意补充葡萄糖。在补液的时候,要注意避免水中毒,以免加重脑水肿。

1、黄疸

黄疸持续时间长,一般消长规律为加深、持续、消退三个阶段。若经2~3周黄疸仍不退,提示病情严重。

疸出现后病情无好转: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当黄疸出现后,食欲逐渐好转,恶心、呕吐减轻。如黄疸出现后1周症状无好转,需警惕为重型肝炎。

2、持续低热

病初可有低热,黄疸出现后体温下降至正常。若黄疸同时伴有持续性低热,提示有肝细胞坏死或内毒素血症。

3、一般情况极重

如乏力、倦怠、无食欲,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4、明显消化道症状

急性肝衰竭的表现为频繁恶心,呕吐、呃逆、明显腹胀、肠鸣音消失、肠麻痹。

5、出血倾向

如皮肤淤斑、紫癜、鼻衄、牙龈出血,少数有上消化道出血等,提示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

6、腹水迅速出现

因白蛋白半衰期较长(2周左右),一般在病后2~3周才出现低白蛋白血症。病程超过2~8周者多有腹水。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比如说异烟肼、利福平,还有一些降血脂的药物,例如说,辛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非诺贝特,等等。

如果考虑是药物所引起的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应该停用所有可疑的药物,并追溯过去六个月服用的处方药,中成药,中草药,非处方药,膳食补充剂的详细信息,包括服用剂量,服用数量和最后一次服用的时间,尽可能确定非处方药的成分。

然后是积极应用保肝护肝的药物来治疗,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药物有乙酰半胱氨酸、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异甘草酸镁、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肝水解肽等等这些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可以选择人工肝支持治疗。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