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托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医疗卫生 > 内容

医托相关知识

医托经常趁病人在医院候诊时或在来医院途中,在路口拦截病人及家属,也有些医托在医院内装作曾经看病的患者,以其找更权威的专家为诱饵。欺骗病人及家属随他们去江湖小门诊就诊。医托猎取的主要对象是拎着行李的外地患者。在您问路的过程中,主动搭讪,套近乎,拉老乡(所谓的老乡)热情的询问您的病情。不管您得了什么病,他也得过,或家里人得过,然后很在行的说如何难治,终于找到什么专家治好了。患者一听喜出望外,医托便热情的说明地址,或免费带路,病人在随其前往的途中,发现苗头不对,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时,如若不去,就会对其进行报复。还有的医托给病人下迷药,其目的是为了诈骗钱财。希望广大患者不要上医托的当,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搭话,交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配合公安部门与医托斗争到底。

对于医托的管理,国家有专门的规定,因为医托本身涉及欺诈行为,因此还涉及公安等相关部门乃至整个社会来共同监管。近年来,市卫生局组织了多次打击医托行动,还通过规范医院和医生的量化分级管理,建立长效制约机制来减少和制止医托现象。

如果发现医院或者医生有雇请医托的行为,将进行核实,一经核实将会对医院和相关的医生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将有可能吊销行医资格。

违规承包中医诊室,雇“医托”到各大医院拉患者。将从外地来京看病的患者骗至诊所,再卖其高价药实施诈骗,和医托合作的医生犯法,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2年2个月至1年7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被罚款5万元至4万元不等。

医托求财而丧德,追逐的是个“利”字。在逐利的道路上代价太低,无疑让他们有恃无恐。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规定,至今仍没有一处适用的法律条文可能将医托绳之以法。可供参考的只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相较于高额的利益,过低的罚款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

所以,根除医托,均衡医疗资源才能治本,重点便是加强乡村医疗领域建设,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只有把“医疗资源”这碗水真正端平了,真正解决“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问题,才能掘断医托泛滥的根。

卫生主管部门也要反思,医托为何如此猖獗。从大的方面说,如果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均衡,患者就没有必要扎堆到北京就医;从管理上讲,如果对小医院、小诊所强化日常监管,比如,检查药材或许就能发现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行骗诊所有类似夹杂着鞭炮屑的劣质药;再比如,对医生资质进行检查,所谓的“专家”“教授”就会露出马脚。

北大深圳医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由于目前还没有法律对“医托”行为进行制约,抓到“医托”后,医院也主要是对他们进行教育;而派出所的民警也只能进行笔录,不能进行处罚。有关各方真的拿“医托”没有办法吗?非也。2008年,北京警方曾在大医院抓获多名医托,这些人均因涉嫌诈骗被刑事拘留。

可见,打击医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只有监管到位,严厉打击、惩罚医托,才能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权益,希望公安、卫生、工商、铁路等部门“联合作战”,对各地车站、大医院“组团忽悠”患者的医托进行严厉打击。

要识别医托坑人三招:第一招,与人套近乎。为取得患者的信任,医托一般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与病人套近乎。第二招,诉说虚假经历。取得患者的信任后,医托以"亲身经历"谎称大医院不但贵且治不好,某医院某教授是治这种病的专家,便宜有疗效,将患者骗至目的地。第三招,用高价药骗钱。在诊室,与医托联手的"医师"开出一些十分普通便宜的中草药,高价卖给患者。

前往大医院看病时,要提防一些人员的异常行为:医托一般都成伙,3人到5人为一小组。为消除戒心,中年女性居多。骗人方式多为"同病相怜、认识专家、介绍偏方"。医托的目标主要是外地人、农村人、孤身老人,相关人员要多加警惕。

碰到医托,患者遇到医托可投诉或到当地派出所报案。受了医托的骗,他问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到所在城区的卫生部门进行反映。

如果受害者被骗的数额较大,就属于刑事案件了,应该及时到当地派出所报案,由公安部门进行处理。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