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老人安全 > 内容

肺吸虫病相关知识

肺吸虫病的病原体为并殖吸虫囊蚴,并殖吸虫主要寄生在人的肺脏,其虫卵随痰液或粪便排出后先在水中发育成毛蚴,继而侵入第1宿主(淡水螺)发育成尾蚴,尾蚴又侵入第2宿主(甲壳类动物)发育成囊蚴,人在进食未经煮熟的带有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沼虾,或食用半熟的被囊蚴感染的野生动物肉,或生饮被囊蚴污染的溪水后即遭感染。

肺吸虫囊蚴当被吞食后,约30~60分钟即在上段小肠内经胆汁等消化液的作用而脱囊,脱囊后尾蚴穿过肠壁到达腹腔,在腹腔内幼虫先钻入腹壁肌肉内,稍稍发育,约一周后再逸出到腹倥内。可暂时侵入肝脏或穿透横膈到达胸腔,在胸腔内生活数日至十几日后侵入肺实质,并在肺内定居发育,约经60~80天后即成熟排卵。

虫体虽大多穿过横膈进入胸腔,但亦可继续在腹腔内窜行,侵犯肝脏、脾脏、肾脏形成囊肿。虫体亦可直接沿神经根侵入脊椎管在脊髓旁形成囊肿,破坏或压迫脊髓,造成截瘫。窜向下腹可侵及膀胱或沿腹股沟管到阴囊,引起精索及阴囊内病变,有的虫体可穿过腹壁肌至皮下组织,并到处游走成为游走性皮下结节。

1、 肺型

肺为卫氏并殖吸虫最常寄生的部位,症状以咳嗽、血痰、胸痛最常见。典型的痰呈果酱样黏痰,如伴肺部坏死组织则呈烂桃样血痰。90%患者可反复咯血,经年不断,痰中或可找到虫卵。当并殖吸虫移行入胸腔时,常引起胸痛、渗出性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等改变。四川并殖吸虫感染,咳嗽、血痰少见而胸痛、胸腔积液较多,少数患者可有荨麻疹或哮喘发作。

2、 脑型

常为卫氏并殖吸虫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在流行区其发生率可高达2%~5%。其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迟钝、视盘水肿等,多见于早期患者。脑组织破坏性症状,如瘫痪、失语、偏盲、共济失调等一般在后期出现。刺激性症状,如癫痫发作、视幻觉、肢体异常感觉等是病变接近皮质所致。炎症性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多见于疾病早期。

1、 X线及CT检查

适用于肺型及脑型的患者。

2、 实验室检查

痰、粪便及各种体液内找到虫卵是确诊肺吸虫病的依据。对有皮下结节或包块患者,可作活组织病理检查。免疫学检查如皮内试验及血清学检测,均有辅助诊断的价值。尤其对四川(或斯氏)并殖吸虫病的诊断意义更大。

3、 临床表现

早期有腹泻、腹痛,继而咳嗽、发热、咳铁锈色痰伴胸膜腔积液,或有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均应考虑肺吸虫病。如有头痛、癫痫、瘫痪等,应考虑肺吸虫病脑型的可能。

4、 流行病学资料

凡生长在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有进食生或半生的溪蟹或蜊蛄等,或饮过生的溪水史者,都有感染肺吸虫病的可能。

肺吸虫病患者如果不及时就医,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疾病症状。尤其是儿童一旦发生肺吸虫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头痛,甚至引发癫痫。

1、红细胞沉降率

呈中度或高度增速。

2、血常规

白细胞(10~30)×109/L,急性期可达到40×109/L;嗜酸粒细胞普遍增高,一般在5%~20%,急性期可达80%以上,但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感染轻重不成比例,晚期病例增高不明显。四川并殖吸虫感染的血象变化较卫氏并殖吸虫为显著。

3、病原检查

(1)痰液涂片法

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者痰液常呈铁锈色,镜检可见虫卵,嗜酸性粒细胞及夏科氏结晶。四川并殖吸虫感染者痰中往往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氏结晶,极少查见虫卵。

(2)粪涂片法

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者有15%~40%阳性,而四川并殖吸虫感染者极少阳性。

4、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以1∶2000并殖吸虫成虫抗原0.1ml注射于前臂皮内,15~20分钟观察结果,若局部丘疹直径≥1.2cm,红晕大于≥2.5cm者为阳性。

肺吸虫疾病会导致患者的出现剧烈的咳嗽,患者的痰液中肯会有血丝,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咳血。患者的胸口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咳嗽时疼痛症状会加重。肺吸虫还会引起脑部受到影响,患者的脑脊髓功能可能会出现异常。患者的肝脏组织也会受损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剖腹探查术

凡药物治疗未能奏效,又无明显手术禁忌证者,均有剖腹探查的指征。肺部症状经药物治疗大多可以消失。

2、对症治疗

对咳嗽、胸痛者可应用镇咳及镇痛剂。癫痫发作者可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鲁米那)及地西泮(安定)等口服预防。颅内压增高者可应用脱水剂,如高渗葡萄糖液、20%甘露醇等。瘫痪者可采用针刺及理疗等。

3、抗感染治疗

(1)硫氯酚(硫双二氯酚)又名别丁。近期治愈率为84%~100%,一年后复查约有5%复发,可进行第2个疗程。本品副作用主要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及肛门刺激症状等。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