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校园冷暴力”大多是指教师讽刺学生、同学间的刻意疏远行为。无论是在素质教育幌子下、应试教育盛行的中小学还是在我们一直在标榜的高等教育学府,校园冷暴力越来越突出了。
冷暴力是一种欺凌,这种欺凌来源于气氛。集体往往害怕特别的人,当一个人的行为与集体不一致时就会作为背叛者和叛逆者受到排斥。当一群不爱学习的人中间有个努力学习的人,这个人会被作为学霸排斥,一群热爱学习的人中间有个不爱学习的人,这个人会被当做害群之马排斥。这种排斥产生会逐渐波及,起初只是一两个人,然后是一个小群体,然后是一个班。大多数人会顺应这种气氛产生冷暴力,因为大家都害怕被排斥,老师可能会无能为力,因为即使是老师也害怕被排斥。
校园冷暴力的成因分析如下;
校园“冷暴力”现象的滋生和发展,与当今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升学率和学校教学成果的关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导致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成绩,更加关注学校升学率。把自己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有三个重要原因:1、师道尊严,片面的学生观。 2、缺乏关爱,片面的师生观。3、教师技能差,片面的教师观。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缺乏自我开解的勇气和行为。当遇到教师“言语暴力”时,除了少数和教师冲突,大部分孩子常选择“逆来顺受”。大部分老师在学生前面一般很小心措辞的,但一旦不小心,就构成了“言语暴力”,让孩子很“受伤”。孩子因自觉感到伤害,往往会选择与老师疏远,于是当时的阴影就构成了孩子心理永久的“痛楚”。此外,由于学生时代,老师和同龄人群体构成了孩子最重要的交往群体,所以孩子特别在意生命中重要人物——老师的评价,也造成孩子对老师言语的敏感。
校园冷暴力的危害总结如下;
校园冷暴力的意思就是:“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它是相对于教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而言的。
校园“教育冷暴力”造成的危害:从作业列举的那些案例中,深深明白了:教师如果经常使用冷暴力,会导致学生的精神、心理受到伤害。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多学生注重老师胜过注重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教育冷暴力”是精神上的体罚,它将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长期的嘲讽、恐吓、侮辱等语言或对学生不闻不问,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与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厌学,甚至造成自闭,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冷暴力”对学生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校园冷暴力会让学生更容易沉溺网路的虚拟世界,甚至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产生自杀等问题。
校园冷暴力的表现如下;
1、冷漠型: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如“上课不愿多看他一眼。”“他学不学关我什么事?”
2、训斥型:教师高高在上,没有鼓励,一味批评乃至责骂,教育变训斥。如“你怎么这么笨,简直无可救药。”“不想上,滚回家去。”
3、威胁型:教师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把你调到最后一排去。”“把你家长叫来。”
4、嘲讽型:教师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冷嘲热讽,如:“你如果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他能学好,世上就没有坏人了。”
5、孤立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让同学都不和他玩;给他调座位,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让他周围的学生回答问题,唯独不让他回答。
遇到校园冷暴力怎么办?小编总结如下;
若自己的孩子确实受到冷暴力的侵害,家长应第一时间对施暴者做出反应。家长应首先确定施暴者与孩子的关系以及本人在当中所处的角色。如果施暴者是老师,那么家长应该站在与教师共同教育孩子的角度,讨论教育方式方法,这方面要达到共识,孩子毕竟每天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所以不要与老师发生冲突,即使家长有能力制裁老师,也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这件事是家长帮孩子“出可口恶气”(校园冲突,如果闹大了,所有当事人都是输家)。
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不要默不作声,要适当去反抗。在无故受到愚弄或排斥时,要立刻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摆出道理与人辩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情绪不要过于激动,否则激动之下说出的话可能会有些不通顺,导致被一些好事之人拿来模仿,因此要先让自己恢复冷静,在考虑过说辞后再进行表达。并且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过激,尽量用文明语言进行沟通。
如何避免校园冷暴力对孩子造成伤害?小编分析如下;
家长教育孩子平日与老师多沟通,试着去熟悉、理解老师。由于师生观念的差异,加之老师也是常人,难免和孩子有误会和摩擦,孩子要相信:绝大部分老师对事不对人。如例一,想必大家能明白,我们更注重行为养成教育,特别重视“规矩、规范”,在课堂上老师希望孩子井然有序。
当孩子受了委屈,能告诉家长是件好事。家长也要把握尺度,不要走极端,有的家长感觉事不大,就漫不经心应付孩子,这是要引起注意的。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现在学生的情绪易燃点很低,不要以为孩子“芝麻绿豆”的小事就不以为然。任何事都可大可小,而对孩子就都很可能成为危机事件的诱因。又有些家长在孩子遭到“言语冷暴力”后“兴师动众”,亲自找老师解决问题,弄得事情很被动,也纵容了孩子,更是失去了让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