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噌,又称面豉酱,是以黄豆为主原料,加入盐及不同的种麴发酵而成,其实就是来自于日本的一种调味料。日本江户时代有这么一句俗谚:“与其付钱给医生,不如拿来买味噌”。可见味噌在日本人心中的重要性,全国各地区几乎都有生产味噌,因技术、原料、制程长短而有丰富的风味差异,口味达数百种之多,可谓日本的国民调味料。与日本邻近的国家也受到了味噌热的影响,使味噌成为亚洲人最熟悉的日式调味料,烹调方式相当广泛。
味噌的味道和颜色,味噌呈褐色,略带红色,尝起来咸味十足,味道浓烈。如果你好奇,可以咬一小口,但味噌不应该像鹰嘴豆泥那样直接从容器里拿出来吃。虽然味噌最常见的用法是日式味噌汤,味噌也为沙拉酱、酱汁和腌料、烤豆腐或蔬菜菜肴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味噌是将主原料黄豆加入麴菌和盐巴,熟成的发酵调味料,依据加入的麴菌不同,如米麴、豆麴和麦麴,而分成三大类:米味噌、豆味噌、麦味噌。其中以占了八成的米味噌为大宗,亦是一般台湾人习惯的味道,咸甜适宜。
米味噌
信州味噌:淡色辛口味噌的代表,是日本最普遍的味噌,也是台湾人最熟悉的味道。因为吃起来清爽、豆香清新,除了调味也很常直接食用,例如知名的日式在地小吃「五平饼」便是在烤好的饼上头涂上味噌酱汁食用,是岐阜县的「飞驒名物」之一。
江户甘味噌:比起信州味噌,江户甘味噌只用了一半的盐量、两倍的麴菌下去发酵,发酵时间却相当快,保存期限也比较短,是有着独特浓厚甜味的赤色味噌。
仙台味噌:以米麴发酵制成的赤味噌,熟成时间比信州味噌久,达到半年至一年;故颜色偏红,风味浓厚、味道偏咸,经常用来煮汤。
吃法一、味噌汤
材料:鲷鱼、鱼骨、红白萝卜、味噌、葱、味精
做法:将鲷鱼洗净后切成块状,放入水中焯水,取出后备用;将白、红萝卜洗净切丝备用;在锅中加入适量水烧开,将萝卜丝煮软,续入鱼骨煮滚,去除泡;将味噌、糖和味精放在一个小漏勺内,放入锅中用汤匙拌匀,然后熄火盛出汤,撒上葱花即可。
吃法二、味噌拉面
材料:味噌、拉面、猪骨高汤、香菇、胡萝卜、豌豆、柴鱼味精、糖、猪油、香油、小吉鱼佃煮萝卜泡菜
做法:先把准备的材料需要洗的洗净备用,将拉面煮熟后捞出放在碗中。接下来就要开始制作最重要的汤了,将高汤在锅中煮沸,然后就可以香菇、红萝卜片、小吉鱼佃煮萝卜泡菜等材料一起煮了,加入准备好的调味料,最重要就是味噌了,汤煮到入味了就可以加入豌豆,煮好后只需要将汤倒入盛面的碗中即可。
味噌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必不可少的主料都是大豆。基本的步骤首先是把大豆蒸熟或者煮熟后碾碎,之后加入盐和菌种混合。菌种的来源是曲,也就是发酵过的谷物壳,根据来源不同分为米曲、豆曲和麦曲,它们含有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做成的成品分别是米味噌、豆味噌和麦味噌。现在日本各地的味噌中,80%是米味噌,它的发酵过程主要依靠米曲霉。
混合后的原料经过几个月的发酵以后就是成品味噌了。工业化生产时一般把原料直接放在容器里发酵,而传统工艺经常是把混合好的原料团成团子再保存起来发酵。
在味噌复杂的味道中,最主要的是三种味:甜味、鲜味和咸味,甜味来源于淀粉分解后形成的小分子糖,鲜味来源于蛋白质水解后形成的氨基酸,咸味当然就是因为加工时候放进去的盐了。
柠檬黄是可以食用的化学合成色素,在食品中广泛使用。其在食品、医药、化妆等领域里作为添加剂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市场潜力。但是柠檬黄安全吗?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护色剂也称发色剂,是指食品加工工艺中为了使果、蔬制品和肉制品等呈现良好色泽所添加的物质。发色剂自身是无色的,它与食品中的色素发生反应形成一种新物质。这种新物质,可加强色素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护色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食品膨松剂是做面食类最常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膨松剂是在以小麦粉为主的焙烤食品中添加,并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分解,产生气体,使面胚起发,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咸的一类物质。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对于食品膨松剂能不能吃,它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